2025年全国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题库综合试题附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下列关于教育目的层次结构的表述,正确的是()。
A.国家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B.培养目标→国家教育目的→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C.国家教育目的→课程目标→培养目标→教学目标
D.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国家教育目的→教学目标
2.某学生因数学成绩进步受到教师表扬,之后更努力学习数学。这一现象最能体现的学习动机理论是()。
A.自我效能感理论
B.归因理论
C.强化理论
D.成就目标理论
3.我国古代“六艺”教育中,“乐”的核心功能是()。
A.培养军事技能
B.训练礼仪规范
C.融合情感与道德教育
D.提升文字表达能力
4.下列属于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中提出的教学原则是()。
A.教育性教学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最近发展区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5.某教师在课堂上通过“问题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这一教学策略最符合()的学习理论。
A.行为主义
B.认知主义
C.建构主义
D.人本主义
6.中国近代最早以“师范学校”命名的教育机构是()。
A.南洋公学师范院
B.京师同文馆
C.福建船政学堂
D.北洋大学堂
7.维果茨基提出的“心理工具”主要指()。
A.感知觉能力
B.语言和符号系统
C.逻辑思维能力
D.动作技能
8.下列关于教育实验内部效度的描述,正确的是()。
A.指实验结果的可推广性
B.指实验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真实性
C.指测量工具的准确性
D.指实验设计的创新性
9.古希腊“七艺”中的“三艺”是()。
A.文法、修辞、辩证法
B.算术、几何、天文
C.音乐、体育、哲学
D.绘画、雕塑、诗歌
10.某学生在解决复杂数学问题时,先分解为若干子问题,再逐一解决。这一策略属于()。
A.复述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组织策略
D.元认知策略
11.我国2022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提出的“核心素养”最本质的特征是()。
A.学科知识的系统性
B.跨学科的综合性
C.应试能力的强化
D.个体发展的差异性
12.下列属于裴斯泰洛齐“要素教育”中德育要素的是()。
A.数目
B.形状
C.语言
D.儿童对母亲的爱
13.教育研究中,“扎根理论”属于()。
A.定量研究方法
B.混合研究方法
C.质的研究方法
D.实验研究方法
14.科举制度中,“八股文”成为主要考试文体始于()。
A.唐代
B.宋代
C.明代
D.清代
15.某教师通过课堂观察记录学生的互动行为,并用编码系统分析其频率和模式。这一研究方法属于()。
A.教育实验法
B.教育调查法
C.教育叙事研究
D.教育观察法
二、辨析题(每题8分,共24分)
1.教育功能的实现必然促进社会发展。
2.接受学习一定是机械的,发现学习一定是有意义的。
3.教育研究中,样本量越大,研究结果越可靠。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内涵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2.列举并说明维果茨基心理发展理论的核心观点。
3.概括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的主要特点。
4.教育实验设计中,如何控制无关变量?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结合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实践,论述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与教学变革路径。
2.比较孔子“启发式教学”与苏格拉底“产婆术”的异同,并分析其对现代教学的启示。
五、案例分析题(共26分)
案例:某小学五年级语文课堂上,教师设计了“《草船借箭》角色辩论会”活动:学生自愿选择扮演诸葛亮、周瑜、鲁肃或曹操,结合文本内容和历史背景,就“谁是故事中最智慧的人”展开辩论。活动中,部分学生因准备不足而沉默,少数学生主导发言;教师时而打断学生补充“正确观点”,时而提醒“注意时间”。课后调查显示,70%的学生认为“有趣但没太明白辩论的意义”,30%的学生觉得“老师的干预影响了发挥”。
问题:
(1)运用教育心理学中“课堂参与”理论,分析该活动中学生参与度差异的可能原因。(10分)
(2)结合教育学原理中“师生关系”理论,评价教师在活动中的行为,并提出改进建议。(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