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眉山市直遴选面试真题
第一部分单选题(5题)
1、你做了一件好事,不仅没有得到周围人的理解,反而还受到一些人的冷嘲热讽,这时你怎么办?
【答案】:第一,我强调自己的观点,就是还会继续做好事。因为某些人怕做好事或者某些人认为世界上没有雷锋了,就像误解我的那些人,他们对别人已经失去了基本的信任,在他们眼里,世界上就没有拾金不昧的人、就没有不求回报的帮助……做好事常被误解,于是有人不敢做好事,于是做好事的人越来越少,于是相信做好事的人也越来越少……恶性循环就这样形成了。第二,光谴责和感叹是于事无补的。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打破这种恶性循环和信任危机,这就需要每个人从我做起,首先摒弃那种怀疑思维,在没有证据表明别人值得怀疑的情况下,应该“往好处想”,而不是无端的怀疑。如果人们时时事事都持以怀疑的目光,那么,那种恶性循环就无法打破,真善美所受到的打压将日甚一日,这对谁都没有好处。只有助人为乐的人越来越多,社会才能营造出文明、温馨的氛围,从而步人良性循环。解题思路:找出原因+解决问题+总结提高。答案给出的是回答的主要内容,考生可以做参考,在回答的时候尽量要有条理,回答出的要点尽量放在如何与周围人的沟通上
【解析】这是一道公务员面试中的情景处理类题目,主要考查考生面对做好事却不被理解甚至遭受冷嘲热讽这一困境时的应对思路和处理能力。破题点分析本题破题关键在于分析不被理解和遭受冷嘲热讽的原因,然后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同时注重与周围人沟通,以改变这种局面,体现积极的价值观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答案解析1.明确立场:答案首先明确表示会继续坚持做好事。这体现了正确的价值观和坚定的信念,不因为他人的误解而动摇做好事的决心。进一步剖析了部分人不理解的原因,指出是社会上存在的不良风气和信任缺失,导致一些人对做好事产生怀疑,形成了恶性循环。这反映出考生对社会现象有深刻的观察和思考,能从根源上认识问题。2.解决问题:针对这种情况,答案提出要打破恶性循环和信任危机。强调每个人应从我做起,摒弃怀疑思维,在没有证据表明别人值得怀疑时“往好处想”。这是解决问题的核心思路,倡导通过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来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因为只有当助人为乐的人增多,社会才能形成文明、温馨的环境,进入良性循环。此部分体现了考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态度和宏观视野,认识到个体行动对社会风气转变的重要性。3.沟通方面:虽然答案整体要点更多侧重于分析社会现象和提出改变社会氛围的方法,但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中其实蕴含了与周围人沟通的潜在逻辑。例如,倡导“往好处想”,就是希望通过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在日常交流和互动中传递积极的态度,从而影响周围人,减少误解。然而,在回答中可以进一步明确与周围人沟通的具体方式,如可以向他们耐心解释做好事的初衷,分享做好事带来的积极影响,用实际行动和真诚的交流去化解误解。总结该答案按照“找出原因-解决问题-总结提高”的思路进行阐述,逻辑清晰,观点明确。既展现了正确的价值观,又对社会现象有深入的分析和思考。但在与周围人沟通的具体措施上可以进一步细化和明确,以更好地满足题目要求。
2、近年来,社会群体性事件层出不穷,如贵州省瓮安事件、云南丽江环保纠纷事件……请谈谈你对群体性事件的看法。
【答案】:纵观接连发生的群体性事件,虽然导火索不同,但其中深层次的原因大体相同。几起事件无不是由群众的利益诉求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一些领导干部对群众的感情冷淡麻木、滥用警力激化矛盾等造成的。激烈的冲突对抗、严重的破坏性后果、恶劣的社会影响,几起群体性事件以极端表现形式给基层党委、政府敲响了警钟。这几起事件给基层执政的一个深刻警示是:在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上,政府绝不能麻木不仁,无所作为,而必须有作为、早作为,畅通各种利益诉求渠道,及时解决群众的各种诉求,不能让百姓的言论成为“堰塞湖”。在矛盾凸显期,各级领导干部不应回避矛盾,要敢于直面矛盾,善于化解矛盾。回避矛盾,只能将“小事拖大,大事拖炸”,最后积重难返。另外,在处理一些社会矛盾和纠纷时,基层政府不能过度依赖于强制手段,这不仅不利于缓解和消除矛盾,反而会不断制造矛盾,加剧政府与民众之间的紧张关系。一味地看重秩序的维护,随意动用警察,采用暴力手段平息人民内部矛盾和纠纷,虽然表面上平安了,但怨气却不断积累,矛盾不断加深,从而为引发更大的冲突埋下了隐患。
【解析】本题以近年来社会群体性事件为背景,要求考生谈谈对群体性事件的看法,属于综合分析类题目。破题点在于深入剖析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以及从中得到的警示和启示。原因分析接连发生的群体性事件虽导火索各异,但深层次原因大体相同。主要是群众的利益诉求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部分领导干部对群众感情冷淡麻木,甚至滥用警力激化矛盾。这反映出基层政府在关注群众需求、维护群众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