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防高空坠物专项工作方案
一、组织领导与责任分工
(一)成立专项小组
组长:由分管安全副校长担任,全面统筹校园防高空坠物工作,对整体工作的决策、协调和监督负总责。
成员:涵盖总务处、德育处、班主任、保安队长、维修主管等多方力量。总务处负责建筑设施及硬件设备的维护管理;德育处主导学生安全教育与行为规范管理;班主任承担班级日常安全检查与学生教育工作;保安队长负责校园安全巡查及应急响应;维修主管专注于设施设备的维修加固。
职责:每月定期召开安全例会,会议需形成书面记录。在会上深入分析校园各区域高空坠物风险点,结合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防控措施,并对前期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及时解决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二)责任分区
区域
责任人
巡查频次
巡查重点
教学楼外墙
总务处
每周1次
检查外墙瓷砖是否存在空鼓、裂缝、脱落迹象;空调外机、雨棚、广告牌等附着物的固定部件是否松动、锈蚀;排水口是否堵塞,避免因积水导致墙体结构受损
教室门窗
班主任
每日课前检查
查看门窗能否正常开关、锁闭,玻璃有无破损、划痕,窗框是否稳固,限位器是否正常工作
走廊/阳台
楼层值班教师
课间巡查
留意学生是否存在危险行为,如攀爬栏杆、向窗外抛物等;检查栏杆是否牢固,有无变形、损坏;查看阳台是否堆放杂物
施工区域
安全监督员
全程值守
监督施工设备、材料的放置是否规范、安全;防护设施是否齐全、有效;施工人员是否遵守安全操作规程,防止因施工导致物品坠落
二、风险排查与硬件防护
(一)建筑设施加固
外立面与附着物
每学期开学后一个月内,聘请具备相关资质的专业检测机构,对教学楼、宿舍楼等建筑的外墙瓷砖、空调外机、雨棚、广告牌等进行全面检测,检测报告需存档备案。针对检测出的隐患,明确整改责任人与整改期限,确保及时消除风险。
强制标准:所有教室、办公室窗台边缘必须加装防坠限位器,确保开窗角度严格控制在≤15厘米;对于老旧窗户,逐步更换为内开式或推拉式,在未完成更换前,需采取临时防护措施,如加装防护网。
高空设备管理
楼顶太阳能设备、卫星接收器等高空设备,必须加装高度≥1.8米的防护围栏,围栏需具备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并定期进行检查维护,每季度至少检查一次。
对于距离建筑≤2米的树木,由专业绿化人员每半年进行一次截枝修剪,在大风、暴雨等恶劣天气来临前,增加修剪频次,防止树枝断落砸窗或损坏建筑设施。
(二)重点区域防护升级
风险点
改造措施
验收标准
教室窗台
安装隐形防护网(钢丝直径≥2mm,网格≤5cm)
防护网安装牢固,无尖锐边角;钢丝无断裂、变形;网格尺寸符合标准,能有效防止物品坠落
开放式走廊
加装1.2米高防抛网(透光材质)
防抛网安装垂直、平整,固定点间距合理;透光材质不影响采光和视线,且具备一定的抗冲击能力
连廊花盆架
替换为内嵌式花槽,增设盆底固定扣
花槽与连廊结构连接稳固,固定扣能有效防止花盆滑落;花槽排水良好,无积水现象
施工围挡
搭设双层防护:外层硬质挡板+内层缓冲网
围挡高度不低于2米,硬质挡板无破损、缺口;缓冲网张紧度适中,能有效缓冲坠落物冲击力
三、日常管理制度
(一)物品管控清单
严禁放置物品:明确窗台禁止摆放花盆、书籍、水杯、实验器材、清洁工具等任何物品,消除因物品摆放不当导致坠落的风险。
强制要求:
各教室需在后排设置专门的重物存放区,存放区距离窗户应≥1.5米,并张贴明显标识,引导学生规范存放物品。
清洁用具使用完毕后,必须立即归位至储藏间指定位置,由班级卫生委员负责监督检查。
(二)学生行为规范
三不纪律:通过主题班会、校园广播、宣传栏等多种渠道,向学生宣传“不趴窗台、不向窗外探头、不抛掷任何物品”的纪律要求,确保每位学生熟知并遵守。
监督机制:
每层楼选拔2名责任心强的学生担任“安全小卫士”,实行轮值制度。“安全小卫士”需经过专门培训,明确职责和监督方法,在课间对危险行为进行监督和制止,并及时向班主任报告。
将学生违规行为纳入班级量化考核体系,每月对班级安全表现进行评比,对表现优秀的班级给予表彰奖励,对存在问题较多的班级进行督促整改。
(三)特殊天气响应
当气象部门发布大风黄色预警及以上级别预警时,学校立即启动特殊天气应急预案。各班级班主任负责关闭本班所有门窗,总务处安排专人对校园内门窗关闭情况进行巡查;同时,教务处暂停所有室外活动,并通过校园广播、班级微信群等渠道通知师生。
在暴雨、冰雹等天气来临前,各楼层值班教师负责疏散走廊内的学生,引导至教室等安全区域;各班级班主任组织学生对教室内易坠物品进行加固,如将窗帘、挂图等取下或固定,确保教室内物品安全。
四、应急处置流程
一级响应:若发生高空坠物伤人事件,发现人员应立即大声呼救,并第一时间拨打校内应急电话报告指挥组。指挥组接到报告后,迅速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