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温室气体 产品碳足迹量化方法与要求 涤纶》(编制说明).doc
文件大小:38.5 KB
总页数:10 页
更新时间:2025-06-13
总字数:约4.76千字
文档摘要

《温室气体产品碳足迹量化方法与要求涤纶》

团体标准编制说明

一、任务来源及起草单位

(一)任务来源

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后,国务院及多部门密集出台政策,明确要求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2023年11月,5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意见》,鼓励地方、行业、企业开展产品碳足迹核算,支持行业协会制定团体标准先行先试,填补细分领域空白。2024年5月,15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提出“到2027年初步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并要求制定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涤纶作为化纤领域关键产品被纳入重点研究方向。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法国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等国际规则对出口产品碳足迹提出严格要求,涤纶作为化学纤维产业链核心原料,其碳足迹核算直接影响下游化纤产品出口竞争力。为给涤纶行业绿色转型提供技术支撑,帮助企业应对国际绿色贸易壁垒,提升市场准入能力,以国家标准《温室气体产品碳足迹量化要求和指南》(GB/T24067-2024)作为通用框架,参考《温室气体产品碳足迹量化方法与要求化学纤维》国家标准(GB/T45540-2025)的制定经验,方圆标志认证集团江苏有限公司于2025年5月向江苏省循环经济协会提出《温室气体产品碳足迹量化方法与要求涤纶》团体标准的编制,并组建了起草工作组,联合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淮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洪泽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江苏省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邀请了江苏三联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海科纤维有限公司、江苏佩浦高分子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涤纶产业链企业共同研究、编制。

(二)起草单位及人员名单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方圆标志认证集团江苏有限公司、淮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洪泽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江苏省循环经济协会、江苏三联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海科纤维有限公司、江苏佩浦高分子科技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顾正、杨淑娟、王栋...

(三)起草组分工

1.归口单位:江苏省循环经济协会负责统筹标准编制的整体流程、协调各方资源,并监督标准制定的合规性与技术性;

2.主管部门:淮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洪泽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作为行业主管部门,承担协调产业链上下游意见、组织会议研讨及推动标准编制、实施的职责;

3.认证机构:方圆标志认证集团江苏有限公司确定标准框架、核心指标及技术要求,开发碳足迹计算模型,细化各阶段排放因子与活动数据的量化规则;

4.生产企业:提供实际生产数据、工艺流程信息及行业实践案例,验证碳足迹核算方法的适用性,并针对各生产环节碳足迹量化规则提出优化建议。

二、标准制订的目的和意义

(一)标准目的

涤纶行业是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其碳排放占化学纤维排放总量的70%~80%以上,本标准旨在制定一套科学、统一且适用于涤纶细分领域的温室气体产品碳足迹量化方法与要求。随着全球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关注,产品碳足迹核算成为衡量产品环境影响的重要指标。明确涤纶这一特定产品的碳足迹量化方式,能够帮助相关企业准确核算从原材料获取、生产加工到运输销售等各环节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为其制定碳减排策略提供数据基础和量化依据,从而有效推动涤纶行业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积极行动,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标准意义

1.对于企业而言,该标准有助于提升企业自身的环境管理水平和品牌形象。通过按照统一标准核算碳足迹,企业可以向消费者、客户以及投资者展示其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的努力和成果,增强市场竞争力,满足日益增长的绿色消费市场需求,拓展国内外市场空间,尤其在一些对碳排放有严格限制或高度关注的国家和地区,在贸易往来中凭借符合标准的碳足迹认证产品更具优势。

2.对整个涤纶行业来说,此标准有利于促进产业升级和绿色转型。明确量化方法和要求后,行业内各企业能够在统一的框架下比较和评估自身的碳排放绩效,发现自身在生产流程、能源利用、原材料选择等方面的不足之处,进而促使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优化生产工艺,采用更环保的原材料和能源,推动整个行业向低碳、节能、高效的方向发展,提高行业的整体可持续发展能力,减少行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适应国内外日益严格的环境法规和政策要求。

3.从消费者角度看,该标准可以为其提供更加透明、可靠的产品环境信息。消费者能够依据产品碳足迹标识了解所购买涤纶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情况,从而做出更加环保、明智的消费选择,引导绿色消费潮流,进一步促使企业更加重视产品的环境属性,形成以消费者需求驱动企业绿色创新的良好市场氛围,推动社会整体向低碳生活方式转变。

三、编制过程

2025年5月初,起草单位提出编制思路,联系相关企事业单位研究项目可行性、框架内容等,准备立项申请。

2025年5月中至5月底,标准起草工作组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内部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