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食”光,共筑成长——2025年幼儿园伙委会活动后勤工作分享
尊敬的伙委会成员、家长代表,亲爱的老师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因着对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共同牵挂,我们相聚于此,开启这场关于幼儿膳食管理的交流之约。作为后勤主任,我想先向所有关心、支持幼儿园膳食工作的家长们道一声感谢——是你们的信任,让后勤团队有了深耕细作的底气;是你们的参与,让“守护孩子每一餐”的目标,有了双向奔赴的温度。接下来,我将以“精烹膳食暖童心,共护成长向未来”为主题,分享后勤工作的实践,也期待聆听大家的心声,携手把这份关乎健康的事业做得更细、更暖。
一、以“安全”为纲,筑牢膳食防护墙
幼儿膳食安全,是后勤工作的“生命线”,容不得半点马虎。本学期,我们从“食材溯源”到“餐桌呈现”,构建了一套全流程安全管控体系,只为把好“入口第一关”。
(一)食材采购:三重筛选择优汰劣
我们为食材采购设置了“资质审查—实地验厂—动态考核”的“三重滤网”:
资质审查:要求所有供应商必须提交食品经营许可证、批次质检报告,像肉类、乳制品等重点食材,额外索要“冷链运输证明”“兽药残留检测报告”,确保源头合规;
实地验厂:每季度由后勤、保健医组成“溯源小组”,走访肉类加工厂、蔬菜基地,查看生产环境是否卫生、加工流程是否规范,比如在蔬菜基地,会检查灌溉水源、农药残留管控措施;
动态考核:建立供应商“信用档案”,对配送延迟、食材质量波动的供应商,启动警告、淘汰机制。今年3月,发现某品牌牛奶配送温度不达标(未达到冷链运输标准),我们当晚紧急联系备用供应商,第二天一早,新采购的合格牛奶就端上了孩子餐桌,绝不让安全隐患停留。
(二)加工制作:标准化流程守护品质
厨房是膳食安全的“加工车间”,我们制定了“5S操作规范”(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
食材加工严格遵循“荤素分开、生熟分区”,切配台、刀具、容器专人专用,避免交叉污染;
烹饪过程中,厨师全程佩戴口罩、帽子、手套,严格把控火候与时间,像幼儿食用的肉类,必须煮至中心温度≥70℃并持续3分钟以上;
每餐出锅前,保健医会对菜品进行“感官检验”(观察色泽、闻气味、尝口味),同时抽取样本冷藏留存48小时,为食品安全再加一道“保险锁”。
二、以“营养”为要,定制成长能量餐
孩子们正处在生长发育关键期,“吃得安全”是基础,“吃得营养”是追求。我们联合保健医、营养师,为幼儿定制“四季膳食计划”,让每一餐都成为成长的“加油站”。
(一)膳食搭配:科学配比+应季调整
遵循“谷类为主、荤素搭配、色彩均衡”原则,每周制定带量食谱:
主食上,用“粗细结合”(大米+小米、白面+紫薯面)替代单一精细主食,增加膳食纤维摄入;
菜品中,确保每餐有“一荤一素一菌藻”(如周一午餐:清蒸鱼+清炒小白菜+香菇炖豆腐),满足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需求;
应季调整上,春季侧重“健脾养肝”(搭配菠菜、胡萝卜),夏季主打“清热解暑”(增加冬瓜、绿豆),让膳食贴合季节特点与幼儿体质。
(二)童趣呈现:让美食“看得见、爱得上”
孩子们天生对“好看的食物”更有兴趣,我们在“膳食颜值”上做文章:
把单调的馒头做成“小动物造型”(小猪包、花朵卷),用模具将胡萝卜、黄瓜压成“星星片”“月亮条”,让餐盘变成“童话小天地”;
推出“彩虹餐盘”概念,要求每餐菜品涵盖红(西红柿)、绿(青菜)、黄(南瓜)、白(豆腐)、紫(紫甘蓝)等颜色,既保证营养均衡,又能吸引孩子主动进餐;
遇到节日(如端午、中秋),设计专属主题餐(端午的“龙舟粽”、中秋的“玉兔包”),把饮食文化融入膳食,让孩子吃得开心,也能感知传统。
三、以“透明”为桥,搭建沟通同心圆
膳食管理,离不开家长的参与和监督。我们努力打破“厨房围墙”,让膳食工作“看得见、摸得着”,把“放心”送到家长心坎里。
(一)开放日+直播:厨房不再“神秘”
每月举办“膳食开放日”,邀请家长代表走进厨房,从食材仓库到烹饪间,从消毒设备到留样冰箱,全程开放参观;同时,启动“厨房云监工”计划,在加工关键区域(切配区、烹饪区、消毒区)安装摄像头,家长可通过专属小程序,实时查看膳食制作过程,真正实现“透明化监管”。
(二)伙委会+反馈群:让声音被听见
伙委会是家园沟通的“主阵地”,我们定期收集家长建议(如“希望增加海鲜类菜品”“能否标注食材过敏提示”),形成“需求清单”,由后勤、保健医、厨师共同研讨改进;此外,建立“膳食反馈群”,家长可随时反馈孩子用餐情况(如“今天孩子说红烧肉太咸”“建议周三的苹果换成梨”),后勤团队24小时内回复解决方案,让沟通“有来有回”,形成管理闭环。
四、回顾与展望:初心如磐,行稳致远
回顾这一阶段工作,我们在“安全守护”上筑牢了防线,在“营养定制”上初见成效,在“家园协同”上打开了局面,但也深知还有提升空间:比如如何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