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校园信息化的文化困惑与思考.ppt
文件大小:25.75 MB
总页数:76 页
更新时间:2025-06-13
总字数:约7.63千字
文档摘要

关于远程独立学习M.Moore定律定义:结构(Structure):教育计划对于学习者需求的响应度--结构越高,响应度越高;对话(Dialogue):师生之间互相响应的程度交感距离(Transactionaldistance):人际距离的心理感受定律:结构增高,对话降低;反之亦然结构越高,交感距离越大对话增加,交感距离越小交感距离对话结构第31页,共76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Moore定律可被打破吗?远程教育代次结构产生源第一代由系统设计师和课件作者决定第二代由课程装配程序决定第三代由用户自行决定或路径潜在决定第四代由许多用户行为而生成(蚁群效应-Stigmergy),于是结构来自于对话,对话越多结构越高,Moore不成立。资源控制律起作用啦信息共享律起作用啦第32页,共76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Moore定律打破后

网络教育会怎么样?美好期望:集体智慧发展与个性人格发展相兼负面效应:在社文网层面出现无尺度现象,“富的越富,穷的越穷”可能策略:利用“协调空间”功能,构建便于学习者联通的“小世界”第33页,共76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在随机网中,5个最大节点连接量占27%;在无尺度网中,5个最大结点连接量占60%随机/指数网无尺度网很多节点只有很少连接量很少节点却有很大连接量巴拉巴西的发现:网络无尺度现象第34页,共76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

无尺度网络中的小世界:六度理论第35页,共76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六度理论的起源1929年匈牙利人FrigyesKarinthy出了一本书叫EverythingisDifferent,其中有一篇短文叫Chain-Links,內容提到:朋友们在聊天中萌发出一个有趣的想法---从全球人口中(当时15亿?)随意挑出二人,中间只需通过五人,准能建立他们之间的联系。1967年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朗(StanleyMilgram)想验证上述說法,他做了一個连锁信件实验:他在阿拉斯加一个小镇上找了数百位居民帮忙,给每人一封写有“波士顿股票经纪人布朗先生收“信件,要求各人把这封信寄给自己认为是比较接近这名经纪人的朋友。这位朋友收到信后,再把信寄给他认为更接近这名股票经纪人的朋友。最终,大部分信件都寄到了布朗手中,每封信平均经手6.2次后到达。在其他城市的连锁信件随机试验中,米尔格朗得出平均转手5.6次的数据。于是,他做出这样的假设:世界上任意两个人之间建立联系,最多只需要6个人。他將此成果发表在PsychologyToday期刊上,宣称小世界(smallworld)现象的存在,引起了广泛的注意与讨论。小故事第36页,共76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小世界实例:艾狄胥数字计划法国数学家艾狄胥(PaulErd?s)發表過1500份論文,一生中合作過的數學家超過450人,非常適合做為衡量人际距離的基準。通过分析證明:看似很大的數學界,每個數學家與PaulErd?s的平均距離卻只有4.65。數學家們以是否曾經共同發表paper做為關聯,也就是若有數學家A曾跟PaulErd?s一起發表paper,那A的Erd?snumber便是1。若有數學家B曾跟數學家A一起發表paper,那B的Erd?snumber便是2。以此類推。

第37页,共76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微软验证了六度分隔理论2008年微软宣布基本证实六度分隔理论:数据来源:2006年6月MSN数据库中的1.8亿人口的300亿条电子会话讯息计算结果:任何两人之间的平均距离为6.6度第38页,共76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联通主义学习理论联结主义新联结主义联通主义重点行为认知关系学习者个体个体个体分析单位刺激单元信息加工网络节点互动结果行为知识素养学习场所个体学校网络学习目标经验的获得知识的获取素养的提高教育意义强化训练个体主动分布式学习联结焦点刺激-反应神经元知识节点知识源流外源内源内源-外源结合[1]GeorgeSiemens.Connectivism:ALearningTheoryfortheDigitalAge[J].Instructionaltechnologydistancelearning.2005(01)[2]王佑镁,祝智庭.从联结主义到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新取向.中国电化教育,2006(3)我是乔治.西门氏。我认为学习无非是一种“网络联结和网络创造物”第3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