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童趣课堂促进情智发展
【摘要】依据“童趣课堂”理念,结合数学学科的特质,教学中赋予数学有效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丰富有趣的数学活动,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把握时机,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评价,促进学生主动思考,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关键词】童趣课堂情境设计评价
“童趣课堂”这一教学理念,在目标上淡化了技能训练,强调成长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兴趣培养,滋养其完美人格,培养其耐心、韧性,引领学生享受学习的过程,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巧。结合数学学科特质,笔者在实践中,开发“好玩而又有创意”的课堂教学,教给学生可以看得见的思维。笔者还努力改进教学策略,使教学丰富有趣,更适合学生情感与思维能力的发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促进思考
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学生已有的认知规律,创设有效情境,探寻学生的需求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主动思考。
例如,在教学“认识11~20各数”一课时,教师在学生已经认识了0~10这些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发学生对“数数”知识的渴求。
(1)利用学生们平时表现好得“★”的情境,让学生在数“★”的过程中进行20以内的数数练习,并渗透一一对应的计数方法。
①小美得到了14颗“★”,学生随着课件的出示,开始数数,发现表格里放不下,该怎么办呢?(导出10颗“★”换一个奖章)
②出示小玲和小丽都得到了13颗“★”,用两种不同的方式呈现,通过比较发现可以把10颗“★”换成1个奖章,这样数数更方便。
(2)介绍数学文化。在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在劳动和生活中想到了用石子来记数,小石子越来越多,数不清的时候,他们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每数到10块小石子,就把它们换成一块大一点的石子,这大一点的石子就表示有10个小石子。
在学生已經会数10以内的数的基础上,通过情境导入,唤醒学生已有的数数经验,渗透自然数的基本单位是“1”的观念。在日常劳动中,聪明的祖先将10个小石子换1个大石子,在学习生活中10颗“★”换1个奖章的记数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让他们对“10个一”换成“1个十”是实际生活所需有初步的直观体会,促使其对“1个十”的学习的迫切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得到激发。
二、设计活动,体验情感,助推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丰富有趣的数学活动,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过程中,充分动手、动口,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从而构建新知。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基本数学活动经验不仅得到了积累,数学思维也得以内在生长,情感与智力更是得到同步发展。
引发学生对“数数”知识学习的兴趣之后,为了让学生能充分认识“10个一是1个十”,教师安排了三个活动:
活动一:理解“10个一是1个十”
(1)设置情境,使学生产生对1个十的需要。
乐乐有11颗“★”,用11根小棒代替,摆一摆、想一想,怎样摆可以让别人一眼看出是11根。
(2)把10根小棒捆成1捆,10根和1捆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由前一环节的“奖章”和“小石子”的经验迁移到摆小棒活动上来,使学生尝试将10根小棒捆成一捆的活动。在数“★”和石子的启发下,让学生独立去思考怎样摆可以让别人一眼看出是11根,并尝试摆出11根小棒。在学生认识到将10根小棒堆在一起读数比较方便时,教师适时介绍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10个一和1个十,促使学生从对“10个一是1个十”的无意识建构上升为有意识建构。
活动二:加深“10个一是1个十”的理解
(1)比一比:摆出12根小棒,比比谁的速度快。
(2)说一说:教师出示用小棒摆好的15、18两个数,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摆的,并尝试让学生说出1个十和几个一。
(3)摆一摆:学生任意选择一个十几的数摆一摆,再跟同桌交流。
当学生明确了11的摆法后,通过摆、看、说这些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十几的摆法,体会摆一捆和几根就表示十几,一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就是十几,十几里都有1个十。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对十几就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多次的练习也是一个抽象的过程,帮助学生在“数”与“小棒图像”之间初步建立一个表象,建构用“十”来计数的方法,为接下去学习数位打好基础。
活动三:巩固“10个一是1个十”的认识
师:老师想摆19,可以怎么摆?(生指导老师摆)
师:再增加1根就是几根呢?
生:20根。
师:20根是几捆?
师:两捆是几个十呢?
生:2个十。
(师板书:2个十是20)。
在摆一摆、数一数、说一说等活动中认识“10个一是1个十”,利用不同的活动设置,层层深入。通过摆、添、捆的实际操作,学生思维从“19到20”形成一次跳跃,对“10个一是1个十”学生理解得更加透彻。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使学生积累了“认数”的活动经验,助推了思维的发展。
三、构建场景,思中助情,情思相融
教学中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创设对话交流的场景。学生通过经历数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