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上册《生物圈》课件1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生物圈》。该章节主要介绍了生物圈的概念、范围及其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具体内容包括:生物圈的定义、生物圈的范围、生物圈的作用以及生物圈的保护。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生物圈的概念,知道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2.使学生掌握生物圈的范围,了解生物圈对生物生存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学会关爱生物圈。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重点:生物圈的概念、范围及其作用。
难点:生物圈的范围确定。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课本。
五、教学过程
1.实践情景引入:
通过展示一些环境污染的图片,如PM2.5、水污染等,让学生感受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从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生物圈。
2.知识讲解:
讲解生物圈的概念,明确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通过板书,列出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
3.例题讲解:
举例说明生物圈对生物生存的重要性。如:大气圈中的氧气、水圈中的水资源、岩石圈中的土壤等,都是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
4.随堂练习:
(1)生物圈的范围是什么?
(2)生物圈对生物生存有什么重要性?
5.知识拓展:
6.课堂小结:
六、板书设计
板书生物圈
板书内容:
生物圈的概念
生物圈的范围
生物圈的作用
七、作业设计
1.作业题目:
(1)生物圈的概念是什么?
(2)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哪些部分?
(3)生物圈对生物生存有什么重要性?
2.答案:
(1)生物圈的概念: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包括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
(2)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
(3)生物圈对生物生存的重要性:生物圈为生物提供了生存的基本条件,如氧气、水资源和土壤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课后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生物圈的概念、范围及其作用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但在课堂拓展部分,部分学生对环保知识的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环保教育。
拓展延伸:
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环保主题活动,如校园垃圾分类、节能减排宣传等,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环保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
一、教学内容细节重点关注
1.生物圈的概念: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三个部分。
2.生物圈的范围: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
3.生物圈的作用:生物圈为生物提供了生存的基本条件,如氧气、水资源和土壤等,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
二、重点难点细节补充和说明
1.生物圈的概念: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这里的“所有生物”包括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包括生物的生活环境,如森林、海洋、草原、淡水、湿地、城市等。生物圈的概念是理解生物圈范围和作用的基础。
2.生物圈的范围: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三个部分。大气圈的底部:由于大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等物质在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动物的呼吸作用下不断循环,形成了一个适合生物生存的层;水圈的大部:地球上的水资源,如河流、湖泊、海洋等,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岩石圈的表面:地球表面的土壤、岩石等,为生物提供了生活环境。
3.生物圈的作用:生物圈为生物提供了生存的基本条件,如氧气、水资源和土壤等。大气圈中的氧气是动物呼吸和燃烧等生命活动的必需品,水圈中的水资源是生物生存的基础,岩石圈中的土壤为植物提供了生长环境。生物圈还具有调节气候、净化环境等功能,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
5.环保意识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提高环保意识。如:通过讲解生物圈的作用,让学生明白保护生物圈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组织学生参加环保活动,如垃圾分类、植树造林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环保行动的重要性和乐趣。
本节课程教学技巧和窍门
1.语言语调:在讲解生物圈的概念、范围和作用时,教师应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语调要适中,不要过于激昂或低沉,以免影响学生的听课效果。
2.时间分配:本节课的内容较多,教师应合理分配时间,确保每个环节都有充分的时长。例如,可以将课堂分成几个部分,如讲解、例题、随堂练习、拓展延伸等,每个部分的时间控制在1015分钟。
3.课堂提问: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例如,在讲解生物圈的范围时,可以提问:“生物圈的范围是如何确定的?”、“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在生物圈中扮演着什么角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