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姓名
单位名称
填写时间
学科
语文
年级/册
八年级(下)
教材版本
部编版
课题名称
第二单元7《大雁归来》
难点名称
揣摩语句,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抒情性),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思想性)。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揣摩语句,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抒情性),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思想性),让学生将课本里的文字通过消化理解转化成自己的情感并对作作者的情感也有所体悟,具有一定的难度。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这篇文章中,主要让学生通过对大雁的情感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学生理解对大雁的喜爱之情不难,但是体会作者的平等观念有难度。
难点教学方法
1.通过分析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感悟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2.通过分析文章中的“我们”,进而引导学生理解平等观念。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大雁是书信的代名词。“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大雁是远大志向的象征。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利奥波德的《大雁归来》,感受大雁带给我们的温情。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二、作者简介
奥尔多·利奥波德,美国伦理学家、科学家、生态学家、作家和环境保护主义者。同时又是一个观察家,一个思想家,一个文学巨匠。共出版了三本书,发表了大约500篇文章,大部分是有关科学和技术的。《沙乡年鉴》是一本关于人和土地的生态及其伦理观的书,是一本自然随笔和哲学论文集,对美国的环境保护影响很大。
三、大雁归来了——体会爱鸟之情
1、理解标题,为什么要用“归来”?
因为作者把大雁当人来写
找出文中把大雁人格化的语句,并说说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大雁的什么情感?
①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穿过现在已经没有猎枪的狩猎点和小洲,向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它们低低地在沼泽和草地上空曲折地穿行着,向每个刚刚融化的水洼和池塘问好。第一群大雁一旦来到这里,它们便向每一群迁徙的雁群喧嚷着发出邀请。
明确:(拐来拐去”“低语”“问好”,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出大雁机敏、活泼、警觉和在休战期的自在快乐等特点。运用拟人修辞,赋予大雁人的性情,表现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读出欣赏、喜爱之情
②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叫起来,它们溅起的水花使那脆弱的香蒲抖落掉身上的冬天。
明确:(归来的大雁让香蒲乃至万物摆脱了冬日严寒、迎来了春天,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的深深喜爱之情。)
③返回的雁群,不再在沼泽上空做试探性的盘旋,而像凋零的枫叶一样,摇晃着从空中落下来,并向下面欢呼的鸟儿们伸出双脚。
明确:(比喻,把大雁比作凋零的枫叶,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大雁从盘旋到着陆时的悠闲姿态。表现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④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3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
明确: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3月迁徙的大雁比喻成一首诗歌,它们的鸣叫和飞行给整个大陆带来诗意。在作者心中,大雁的迁徙活动对人类是有益无损的。人们能从大雁的队伍中感受到纪律的严明,能从它们年年不畏艰辛的长途跋涉中感受到执着与坚强。
当然,文章当中还有许多可以体现作者对大雁喜爱之情的句子,同学们请你们自己试着找一找并进行分析。
大雁归来吧——理解平等观念
作者对大雁的爱,不是轻快的,而是深沉的,隐约中会让我们的心也隐隐作痛。是什么样的情感使一个人可以坚持20年时间去关注大雁呢?
作者在文中多次把大雁称为“我们的”,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这样的句子:
(1)(第四段)“我们的客人
(2)(第六段)“我们的春雁”
(3)(第十段)“我们的大雁”
思考:“我们”是谁?
我们(农场)我们(的头上)我们(刚到的客人)
我们(的大雁)我们(的春雁)我们(的大雁集会)……
——我们:作者(人类)、动物植物、土壤、河流、山脉……
——土地上所有的一切——“土地共同体”。
你会把自己和课桌、书本、路边的一块石头、家里的一盆花……一起称作“我们”吗?作者却多次把大雁称为“我们的”不仅说明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而且说明在作者的心目中,大雁就像自己的朋友一样!
作者从大雁身上看到了人的精神品格,将其视作“我们”中的一员,和人类一样,都是自然界的平等成员。这就是作者的平等观念,也就是本文的思想价值。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五、回味题目,发出呼吁
理解标题“归来”的含义,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明确:“大雁归来”既可以理解为“大雁归来了”,表达欣喜兴奋之情;又可以理解为“大雁归来吧”,表达一种企盼之情,动物和人类都是平等的,希望人们珍爱动物,保护动物。
小结
感谢利奥波德,是他,让我们停下脚步,去体味这些天空中优美、自在的生命;是他,让我们反观人类自身,触摸到自私而功利的灵魂;是他,让我们明白了:每一样生命都应该值得被尊重。世界正是因为它们的存在,大地才有了如此的生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