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高中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困境与突围策略研究
一、乡土教育的时代命题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通过学科教学,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对农村高中生学科素养的培养,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科教学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能够提升农村高中生的自信心,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地学习,提高综合素养。
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赋予乡村教育前所未有的时代重任。乡村教育的质量直接关乎乡土社会的整体生机与发展潜力。在这一宏大背景下,身处教育前沿的农村高中青年教师群体,其角色定位愈发凸显关键。他们是联通城乡教育理念与实践的鲜活纽带,承载着传递外部先进经验、激活本土教育内生动力的双重使命。
这一代年轻教师所具备的教育情怀、扎实深厚的专业积淀、富有创造力的教育艺术以及勇于突破的创新精神,关乎着乡村学校育人的成效与未来的发展轨迹。因此,深入探究乡土情境中教师素养的形成机制与发展路径,不仅仅关乎个体教师的成长,更是推动教育均衡、促进社会公平、服务乡村振兴大局的重要着力点。聚焦于此,便是把握了振兴乡村教育的关键切口。
二、理想与现实的双重镜像
时代的发展为农村教育描绘了充满希望的蓝图。国家层面持续强调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强师计划”等政策不断推进,并致力于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这为青年教师勾勒出专业精进、价值实现的理想图景。教育现代化的浪潮奔涌向前,预示着资源更新、理念革新与技术赋能的广阔前景,不断充实着青年教师的教育理想和职业憧憬。
三、场域特质的转化可能
乡土环境为教师发展提供了独特滋养。传统习俗与伦理秩序构成天然的教育情境,例如婚丧嫁娶中的礼仪、节气农事中的智慧,皆为鲜活的课程资源。教师在参与社火筹备等共同体活动时,不仅能深化文化理解,更能将熟人社会的情感联结转化为教育关怀。这种扎根乡土的沉浸式体验,使抽象的教育理念在具体生活脉络中具象化,为专业素养培育注入温度与厚度。
地方性知识的教学转化构成突破关键。当青年教师引领学生记录方言俗谚、整理传统技艺,实质上构建了双重建构路径:既将乡土符号解码为学科知识载体,又将学科思维复归于生活实践。这种双向转化绝非简单的文化移植,而是在尊重乡土逻辑的基础上,实现教育智慧与地域文化的有机共生。田间地头的生存韧性、代际相传的叙事智慧,由此升华为滋养教育艺术的精神源泉。
四、困境突围的路径探索
乡土教育场域中,要构建“在地化支持共同体”。首先,借力乡土文化根脉激活教育智慧。研究团队将村落口述史、节气习俗等地方性知识转化为教研素材,使青年教师在教学设计与文化认同间建立深层联结,如语文教师带领学生采集方言谚语开发校本课程,在文化自觉中深化教学底蕴。其次,创建柔性协同机制破除资源壁垒。通过建立跨校“教研协作圈”,运用云端平台实现骨干教师轮值指导、跨学科案例共享;同时推行“乡土创新工坊”,围绕旱地测量数学实践、民俗音乐跨学科融合等真实议题展开行动研究促进使教师专业成长。最后,重塑评价体系滋养教育情怀。实施“教学创新”“乡土传承”等多元指标,突出教师作为文化守护者的价值。实践表明,当青年教师成为乡土资源的转化者、校本教研的共建者,其教育艺术与创新精神呈现内生性成长,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教师发展提供了可持续范式。
五、乡村教师发展的时代意义
解困乡土教师的专业发展困境,实则关乎乡村振兴的文化根基。当青年教师能在乡土场域中建构专业自信,当教育智慧能与乡土生活深度共鸣,乡土教育才能真正焕发内生力量。这不仅是提升学校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更是重塑乡村文化生态的战略支点。探寻乡土场域中核心素养的生成路径,本质上是在乡村现代化的进程中,寻找教育发展的精神坐标,铺就一条通向城乡均衡发展的希望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