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导入
学习目标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课文导入;本文是根据《科学大众》1963年第一期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一文改写而成。竺可桢写作此文的目的在于普及物候知识,帮助困难时期的农业生产,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翩(piān)然簌簌(sùsù)
风雪载(zài)途物候(hòu)
销声匿(nì)迹孕(yùn)育
悬殊(shū)农谚(yàn);认真读课文,完成任务:
1.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13)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45)物候观察对农业的意义。
(610)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
(1112)物候观测研究的意义。
2.文章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默读第一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第一段主要描写了什么内容?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的?;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草木枯荣、候乌来去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
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第一段主要描写了什么内容?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的?
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四季风景画。本段是按照四季的时间顺序来写的。表示时间的词语有“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入”、“到了秋天”“准备迎接”等,条理清晰。;第2段作者举杏花、桃花、布谷鸟三个例子时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拟人。形象生动地写活了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可读性。;默读第二部分,回答下面问题:
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地运用在农业生产上。;阅读第三部分,指出第6—10段的说明对象,并列出其说明顺序。
说明对象: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说明顺序:从空间差异写到时间差异,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即纬度(南北)差异—经度(东西)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对物候的影响因素中,纬度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纬度对气候的影响
(三四月间)
;经度对物候的影响;高下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古今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决定物候现象的因素有哪些?
纬度的差异主要空间
经度的差异
高下的差异
古今的差异次要时间;阅读文章最后一部分,概括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如果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一物候学》好不好?文章标题用“大自然的语言”有什么好处?
科普说明文通常是深奥难懂的,本文却简单轻松地给我们介绍了有关物候的科普知识,作者是怎样做到的呢?;阅读文章最后一部分,概括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如果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文章标题用“大自然的语言”有什么好处?
不好。
《大自然的语言》将大自然拟人化,把物侯现象说得生动而有情趣,切合读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具有启发性。;科普说明文通常是深奥难懂的,本文却简单轻松地给我们介绍了有关物候的科普知识,作者是怎样做到的呢?
首先,作者将抽象的事物尽量形象化,把丰富的、不易理解的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使读者容易接受。
然后,作者在行文中尽量避免使用专业术语,而用大家都能理解的词句来表达,并在阐述每一个问题时都有举例,把物候学知识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