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复习《作文—结构的建构》导学案(学生版)
一、学习目标
1.系统掌握高考作文常见结构类型,包括总分式、并列式、递进式、对照式等,清晰理解每种结构的特点与适用场景。
2.熟练运用结构建构的方法,学会根据作文题目、文体和立意,合理规划文章层次,使文章逻辑清晰、条理分明。
3.通过练习,避免文章结构混乱、层次不清、详略不当等问题,提升作文整体架构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
1.重点:掌握总分式、并列式、递进式、对照式等常见结构的建构方法和技巧。
2.难点:能够根据不同的写作要求,灵活选择并综合运用多种结构,使文章结构自然流畅、富有逻辑,有效支撑文章主题。
三、学习过程
(一)导——情境导入
一篇优秀的作文,离不开合理且清晰的结构。结构就像是文章的骨架,支撑起整篇文章的内容。没有好的结构,即便内容丰富、语言优美,文章也会显得杂乱无章,难以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比如,写议论文时,结构混乱会导致论点不突出、论证不充分;写记叙文时,结构不合理会让故事叙述不连贯、情节不吸引人。那么,如何建构出优秀的作文结构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探索作文结构建构的奥秘。
(二)梳——知识梳理
1.常见作文结构类型及特点
总分式
结构形式:分为“总—分”“分—总”“总—分—总”三种。“总—分”是开头提出中心观点,然后分别从不同方面进行论述;“分—总”是先分别阐述多个方面,最后总结得出观点;“总—分—总”则是开头提出观点,中间展开论述,结尾再次总结强调观点。
特点:结构清晰,中心明确,能够让读者快速把握文章主旨,适用于各种文体。例如,在议论文《谈骨气》中,开头提出“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总论点,中间分别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最后总结强调骨气的重要性,采用的就是“总—分—总”结构。
适用场景:议论文提出论点并展开论证、记叙文概括叙述事件或人物特点等。
并列式
结构形式:文章各部分内容之间呈现平行并列关系,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对中心论点或主题进行阐述,各个层次之间相互独立又共同服务于主题。
特点:条理分明,能够全面地论述观点或展现主题,使文章内容丰富充实。比如,在论述“人生的价值”时,可以从“个人价值”“社会价值”“精神价值”三个并列的方面展开。
适用场景:议论文论证多个并列的分论点、记叙文通过多个相关事件表现主题等。
递进式
结构形式:内容按照层层深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顺序展开,或者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进行论述。
特点:逻辑性强,能够深入地探讨问题,揭示事物的本质,使文章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深度。例如,在议论文《论学习》中,先提出学习的重要性(提出问题),接着分析当前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解决问题)。
适用场景:需要深入分析、挖掘主题的议论文,以及情节发展有一定逻辑层次的记叙文。
对照式
结构形式:把两种相反或相对的事物、观点、情况等进行对比,通过对比突出其中一方的正确性或重要性。
特点:鲜明地展现事物的差异,使是非曲直更加明确,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比如,在论述“诚信”时,可将“诚信经营的企业获得成功”与“欺诈经营的企业走向倒闭”进行对比。
适用场景:议论文对比不同观点或做法、记叙文对比不同人物的行为或命运等。
2.建构作文结构的方法
明确主旨:在写作前,首先要确定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结构的搭建必须围绕主旨展开,确保文章的每一部分都服务于主题。
规划层次:根据文体和表达需要,选择合适的结构类型,并列出大致的层次提纲。例如,写议论文时,确定中心论点和分论点,规划好每个分论点的论述顺序;写记叙文时,安排好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设置过渡:在文章各层次之间,使用恰当的过渡句或过渡段,使文章的内容衔接自然,逻辑连贯。比如,使用“不仅如此”“然而”“综上所述”等词语或句子进行过渡。
首尾呼应:开头提出主题或观点,结尾再次呼应,强化文章中心,给读者留下完整、深刻的印象,同时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
(三)练——典例精练
1.阅读以下作文题目,思考适合采用哪种结构类型,并简要说明理由。
题目:以“谈合作”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2.分析下面作文片段的结构类型,并指出其在结构方面的优点和不足。
片段:
开头:生活中,友谊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间:首先,讲述自己在学习遇到困难时,朋友耐心帮助自己的故事;接着,描述在一次班级活动中,和朋友一起合作完成任务的经历;最后,分享和朋友一起面对挫折、互相鼓励的过程。
结尾:友谊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我们要珍惜身边的友谊。
(四)补——方法补充
1.段落安排技巧
段落主题明确:每个段落应有清晰的中心意思,避免段落内容混杂。议论文的段落可先提出观点,再进行论证;记叙文的段落围绕情节发展展开。
段落长度合理:根据内容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