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化学实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新一轮国家基础课程改革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倡开展以探究学习为核心的多样化学习,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构建知识、形成技能、获得体验、掌握方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课程内容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科学探究的构成要素和主要表现形式,还是学生认识化学知识的重要工具。科学规范、风格独特的实验教学,一定能吸引学生,并以其生动直观的真实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特别是一些具有新奇现象(如颜色变化、状态改变、爆鸣等)的实验,更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果。所以说,化学实验是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法之一。[1]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实验策略实验探究
一、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充分利用好课堂演示实验
高中化学演示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阶段突出了化学学科知识的教学,多数教学内容以化学学科体系为线索,起点高、容量多、叙述简明扼要、知识难度较大。在探究化学问题的多种途径中,高中化学实验为人与物的“交流”提供了机会。学生只有将各种感觉器官有效介入,才会对事物及其变化形成较为全面的认识。[2]
二、在实际教学中优化高中化学演示实验必将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接受外界信息时因所参与的感觉器官不同,对信息的保持率也有差异。让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能加深大脑的印象,可以在大脑中留下更多的回忆线索,从而提高记忆的效率。在高中课堂演示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各种感觉器官(包括视、听、触、味、嗅)协同活动,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全面观察和体验,做到对化学事实知识的全面感知,增进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为了最大化地提高高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针对实际教学存在的不足,不断改进实验方法,以达到课堂教学最佳效果。[3]
(一)费时长的演示实验——集中呈现法。对于费时长的演示实验,可以采取的是化整为零、分解步骤、集中呈现的方法。如“工业制HNO3”演示实验,可以事先连接好装置,将装置连接、气密性检查、药品添加等步骤全部放在课前或课后完成,课堂上只是集中呈现实验过程:先用酒精灯对玻璃管里的Cr2O3进行加热,然后把空气鼓入盛有浓氨水的锥形瓶。当Cr2O3保持红热状态时,移去酒精灯。这样呈现的方式,课堂上并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实验效果非常明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被充分地调动起来。
(二)复杂的演示实验——装置改进法。教材中的有些实验,操作复杂,实验不易成功,但只要稍作分析,略加改进,就能达到化繁为简、现象明显的效果。如做NH3的“喷泉”实验时可以先在圆底烧瓶中加入2~3毫升浓氨水,然后摇晃烧瓶并加热烧瓶收集NH3,立即演示“喷泉”实验,效果比教材中的方法好得多。H2与Cl2的爆炸反应让不少教师望而却步,可以在教学时,保持药品与课本一致,改变所用仪器,采用一种新型电子式氢氯爆鸣器,该仪器可远距离闪光爆鸣,实验成功率高、操作简便,爆鸣声响大小合理不会让人产生恐惧心理,安全可靠。这样实验的成功率提高了,既节省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又可以收到良好的实验效果。
(三)污染大、危险性强的演示实验——微型实验法。对于一些污染大、危险性强的演示实验,可以将实验进行微型化处理,可以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1.药品微量。对于一些有污染性、危险性及腐蚀性的药品的演示实验,我最常采用的方法是同比例缩小实验药品用量。比如Cl2的制备实验,如果同比例减少试剂,用具支试管代替圆底烧瓶,在具支试管中试剂用量只用到课本要求的1/3左右,但却同样能达到所要求的实验结果。教学演示时还可通过实物投影仪加以放大,让学生更好地观察实验效果。2.仪器微型。采用常规的小量实验仪器进行实验或者采用微型化的仪器。比如在分析浓度对反应速率及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时,我反复使用了一种环保、简单的仪器替代物——废弃的合成塑料药片板。用塑料药片板代替多个试管,实验比较盐酸与不同浓度的Na2S2O3溶液的反应速率,并引导学生自发得出塑料药片板更有利于进行对比性试验、废物利用环保节约,还能更好地控制变量、减少试剂的用量及对实验者的危害等优势。
在药品微型、仪器微型的基础之上,对于污染大的实验加以后期处理,即“三废”处理,将实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进行及时处理,比如盐酸与不同浓度Na2S2O3溶液反应速率实验后,及时在塑料药片板中滴加NaOH溶液吸收残留的SO2气体,做完NO2的实验后,及时用饱和Na2CO3溶液浸泡的棉球堵住橡皮塞的小孔处等。对于危险、腐蚀性强的试剂,如用到浓硫酸的实验,我会将相关仪器药品统一单独放在一个“加盖”塑料盒里,降低可能发生的危险。
化学演示实验通过“双微”教学设计的展现,从另一角度给学生提供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