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通过分析佛教和道教在我国传播的历史,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文化现象的能力?。
?时空观念?:了解道教兴起和佛教传入及其发展状况,理解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历史解释?:了解张仲景、华佗和司马迁的生平及著作,分析他们各自的成就及其著作的影响。
?家国情怀?:学习张仲景、司马迁等人为了理想,直面挫折、坚韧不拔、努力拼搏的精神。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
张仲景和华佗的医学成就;司马迁和《史记》的内容、特点及地位。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
理解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对世界文明发展的深远影响。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造纸术的发明》。
【学生活动】看视频。
【教师活动】西汉时,一个名叫东方朔的人向汉武帝上书。他写的奏本使用了三千片简牍,要两个人才能费力抬动。简牍用竹、木制成,比较笨重。为了便于携带,人们在绢帛上写字,但绢帛价格昂贵,难以普及。经过反复试验,人们终于造出了纸张。造纸术的发明有什么重要意义?除造纸术之外,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还有哪些新发展?从而引出本课主题。
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P84-89内容,思考下列问题,并在课本上做标记。时间:5分钟
1.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
2.医学、数学与农学的成就。
3.司马迁与《史记》。
4.道教和佛教。
新知探究
一、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提出问题:阅读课本,说说:纸的发明和改进。
【学生活动】看课本,思考并回答问题。(答案: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
【教师活动】展示材料:材料:“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范晔的《后汉书》
提出问题:蔡伦用什么原料造纸?这种纸有什么优点?
【学生活动】看材料,思考并回答问题。(答案:原料: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
优点: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
【教师活动】展示材料:材料一:“蔡侯纸”平滑光洁,适宜书写,而且原料廉价,降低了造纸的成本,适合大规模推广造纸的技术。3至4世纪,纸已经基本取代简牍绢帛,成为中国唯一的书写材料。
材料二:(东晋)当时不但用纸抄写经史子集书及公私文件,佛教、道教的兴起也耗去大量纸张。
材料三:纸对后来西方文明整个进程的影响,无论怎样估计都不会过分……世界受蔡侯(伦)的恩惠要比受许多更知名的人的恩惠更大。提出问题:结合材料和课本内容,说说造纸术的意义。
【学生活动】看材料,思考并回答问题。(答案:意义:①纸的使用日益普遍,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②也便利了典籍的流传。③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二、医学、数学与农学的成就。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提出问题:阅读教材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学生活动】看课本,思考并回答问题。
三、司马迁与《史记》。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结合视频和教材内容,完成有关《史记》的下列表格:
【学生活动】看视频,结合课本,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展示材料:材料一:《史记》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实录、信史”。司马迁揭露夏桀、商纣、秦始皇的残暴行径;颂扬了陈胜、吴广起义的作用;还大胆抨击当代最高统治者的丑恶行为,“不虚美,不隐恶”,如揭露了汉武帝晚年搜刮人民的情况,抨击他迷信、梦想会仙人的荒唐事。
材料二: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
提出问题:阅读材料思考:《史记》有何影响?
【学生活动】看材料,思考并回答问题。(答案:史学价值:公正记事,秉笔直书,记录保存了大量史料和史事,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文学价值:文笔优美,所记人物形象生动,在文学史上也有崇高地位。)
四、道教和佛教。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提出问题:阅读教材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学生活动】看课本,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佛教》,提出问题:结合视频和教材内容,说说佛教得到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学生活动】看视频,思考并回答问题。(答案:原因:①符合劳动人民的精神寄托;②符合统治者统治的需要。影响: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展示知识框架
课堂检测
1.东汉末年的名医张仲景,“一生勤求古训,博采众方,集前人之大成,揽四代之精华”,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被后世称为(D)
A.“药王”B.“药圣”C.“医王”D.“医圣”
2.汉永平十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