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国高考新课标I卷作文题“民族魂”导写及优秀范文8篇汇编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他想要给孩子们唱上一段,可是心里直翻飞腾,开不了口。
——老舍《鼓书艺人》(见全国一卷阅读Ⅱ)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艾青《我爱这土地》
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穆旦《赞美》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本题系2025年全国高考新课标I卷作文题目】
【审题指导】
今年全国高考一卷作文命题,采用组合式题型设计,选材内容彰显了大国的历史厚重感。
有“专家”看到这道命题难度较大,呼吁“高考作文命题不要为难考生”,“现在的高考作文最大的问题是教学生不说真话,不说人话”(早就有这话,一直被引用)。这样的呼吁与指责似乎有一定道理,但是,这并没有看到中国高考命题的真正考试意图。高考的意图是什么?是为国家高等院校选拔优秀人才,是按照《高中新课程方案与新课程标准》思想与标准命题。新课程标准指出,教育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核心素养中最关键的要素就是“家国情怀,责任担当、必备品格”。这样的核心素养如何在高考中检测出来呢?高考作文写作就是很好的检测途径。一个平时只想分数,只会刷题,不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考生,面对这样极具家国情怀的宏大主题命题,确实很难写出富有民族情怀和青年人蓬勃气象的好作文。但是,高考命题要全面落实《高中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求,因此,高考命题必然要想法设法考察青年学子的这种素养,因此,今年全国一卷高考作文命题并不是为难考生,也不是不让考生说人话,而是体现中国教育考察学生核心素养的高考命题思想,而且这样的命题思想,也将是今后高考命题的一贯思想,只是命题选材各有不同的侧重点而已。
那么,考生面对这道作文命题,怎样才能写出高分作文呢?
考生写作时可以从宏大主题入手,为当今青年发声,书写做时代有志青年的观点。这道作文题以“歌唱”(穆旦《赞美》也是以诗歌的歌唱,表达中华民族的觉醒与行动)为线索,表现民族觉醒与发展之路,表现了希冀中华民族振兴的爱国主义情怀,具有深厚的历史纵深感。考生可以联系中华民族一代代人为中华崛起奋斗的历史,号召当今青年要有家国情怀与奋起精神。当然写作前,考生要理解老舍笔下鼓书艺人的无奈与纠结,艾青诗里鸟的嘶哑歌唱、穆旦诗中以带血的手和你们拥抱,这是用文学的“意象”表达厚重深沉的民族情感。这些“歌唱”,都是民族精神从觉醒到奋起的一种寄托与象征,命题意在召唤当今青年以中华民族爱国爱家之心,为民族而歌,为唤醒时代青年而歌,也是号召当今青年在中华民族的时代长卷中用行动书写永恒奋斗与崛起的伟大篇章。
考生还可以联系当代青年的现实写作。这道高考作文题蕴含“觉醒”和“奋争”的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的主线——从个体在时代中的无奈与挣扎,到用生命叩问土地的深情,再到民族觉醒时主动拥抱“你们”的行动,字里行间都涌动着精神觉醒的力量,在个体与家国的共振里表现了不同时代中华民族精神的觉醒。然而,我们现实中的有些青年人遇到挫折和困难要么躺平,要么消极抱怨。因此,考生可以把觉醒与行动的意识融入新时代的环境中,书写青年人也要主动触摸那些带血的手掌,拥抱民生,拥抱时代,用嘶哑的喉咙唱响时代的进行曲,在当今伟大中国创造属于青年人的辉煌。
考生写作时还要对三则材料进行综合思考。可以根据材料把中华民族发展之路,拆分为三个阶段,但是,这三个阶段的有机联系必须分析出来,尽量不要只围绕某一则材料谋篇布局。最好的办法就是,从三则文字中提炼出问题,然后进行有机整合,再提炼出高阶的核心观点进行写作:例如,要想改变所谓“悲惨”人生,就要发出自己的声音,并付诸具体的行动。这样就能进一步与当今高中生自身的成长相结合,能够引发的合情合理的联想与思考,由此,还可引发如何面对不如人意的外部环境,如何解决个体价值诉求和国家民族需要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总之,写好作文,要有一个统领性的中心观点,要紧扣材料的核心要义展开联想与思考,这样才能写出上好文章。
【优秀范文】
1.蜷缩的手掌,托起星辰大海
老舍笔下那欲言又止的鼓书艺人,艾青诗中那以嘶哑喉咙歌唱的鸟雀,穆旦字里行间那伸出带血手掌的拥抱——他们无不以个体生命之微力,扛起民族情怀之巨鼎。个体精神在时代浪潮中常如“蜷缩的手掌”,这掌上沟壑却恰恰是托举星辰大海的力量密码。当卑微者将灵魂的根须深深扎入家国的厚土,当他们的赤诚在沉默与呐喊中化作责任担当,那蜷缩的掌纹便成为民族脊梁上的神圣刻痕。
蜷缩之掌,蕴藏着情感翻腾的赤诚热力
个体灵魂的每一次搏动,都是民族心跳的微弱回声。老舍笔下的艺人,胸中万语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