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PAGE1
文学常识汇总
六年级上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朝代辛弃疾(人名)写的词(体裁)。“西江月”是词牌名,表现作者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江南春》是唐朝代杜牧(人名)写的七言绝句(体裁),题材是山水诗。全诗围绕“春”展开。
《伯牙鼓琴》选自战国时期吕不韦(人名)组织门客编写的《吕氏春秋》。这本书是杂家的代表作。成语高山流水出自本文,该成语常用来比喻知音。知音指的是朋友相交,情趣相投,心意相通的最高境界。
《书戴嵩画牛》是宋朝代苏轼(人名)写的。“书”的意思是写。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艺术创作离不开对生活的细心观察,艺术家应向有实践经验的劳动人民学习。
六年级下
《迢迢牵牛星》选自南朝朝代萧统(人名)主持编选的《文选》,这首诗是五言古诗(体裁)。诗歌表达了爱而受阻、思而不得的离愁别恨,有浓厚的浪漫而忧伤的气息。
《竹石》是清朝代郑燮(人名)写的。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刚正不阿、铁骨铮铮,表达了作者绝不随波逐流的高尚情操。竹子的形象具有坚贞坚韧的傲气,豪迈、乐观。
《学弈》选自战国时期的《孟子》,孟子名轲。这本书是儒家经典著作。这个故事说明了在同样条件下,不同的态度一定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告诉我们的道理是学习要专心致志。
《两小儿辩日》选自战国时期的《列子》,列子名叫列御寇,是道家代表人物之一。这篇文章的体裁是寓言。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追求真理的精神。告诉我们的道理是看事物不能只看表象,不求本质,否则将为表象所惑,虽千方百计,也难得真知,更难求真相。
七年级上
《观沧海》是三国朝代曹操(人名)写的。全诗以“观”统领,作者借大海雄伟壮丽的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天净沙·秋思》是元朝代马致远(人名)写的曲(体裁),被誉为“秋思之祖”。作品表现的是漂泊天涯的游子的思乡之情。
《陈太丘与友期行》选自《世说新语》,是南朝时期刘义庆(人名)编的。“期”的意思是约定。本文表现了元方不仅聪明机智,自幼懂得守信重礼、明晓事理,而且维护父亲与自己的尊严。
《论语》是春秋时期儒家经典著作,记录的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学而时习”讲述的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体现学习的价值;“吾日三省”强调随时都该反省自己;“吾十有五”讲述个人修养要循序渐进、进德修业;“温故”强调学习要思考;“学而不思”阐述学习与思考的关系;“贤哉回也”讲述修身要经受困苦、贫穷的考验;“知之者”讲述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饭疏食”讲述富贵与仁义之间如何选择;“三人行”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逝者如斯夫”对于时间流逝的感慨;“三军”强调坚守志向;“博学”讲述提升个人修养的方法。
《狼》选自清朝代蒲松龄(人名)写的《聊斋志异》。“志”的意思是记述,“异”指奇异的故事。故事写了屠夫遇狼、惧狼、避狼、毙狼的经过。故事启发我们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总归是要失败的;告诉我们的道理是面对像狼一样的邪恶势力,主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穿井得一人》选自战国时期吕不韦(人名)组织门客编写的《吕氏春秋》。这本书是杂家的代表作。“穿”的意思是挖掘、开凿。这篇文章的体裁是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是凡事都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切不可轻信谣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
七年级下
《登幽州台歌》是唐朝代诗人陈子昂(人名)写的,“幽州台”是战国时期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所建。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
《望岳》唐朝诗人杜甫写的,选自《杜诗详注》。“岳”指泰山。本诗是杜甫在青年(时期)所写的一首五言古诗(体裁)。诗歌以“望”为线索。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的朝气。
《游山西村》宋朝诗人陆游写的记游抒情诗(题材)。这首诗抒写了江南农村日常生活,紧扣“游”字,写游村的见闻,体现不尽之游兴。
《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这本书是宋朝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述的是三国时期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才略有惊人长进,令鲁肃叹服,与之“结友”的故事,说明只要肯学就会有进步的道理,突出学习的重要性。
《卖油翁》宋朝欧阳修(人名)所写,该作者号醉翁,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熟能生巧。
《陋室铭》是唐朝刘禹锡(人名)写的。“铭”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文章以“惟吾德馨”统领全篇,抒发了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思想感情,展现了不慕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