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心育心,共赴成长——班主任班级管理经验分享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
大家好!
回首近十年的班主任生涯,我陪伴的学生多偏爱文科,他们似繁星,在成长银河里闪耀各异光芒。这一路,有管理班级时的绞尽脑汁,有学生调皮带来的啼笑皆非,更有见证他们跨越挫折、拥抱蜕变的欣慰。从最初事无巨细的严格管教,到后来逐步放手、给予信任,教育的魅力愈发清晰——它让我与学生相互成就,我助力他们成长,他们馈赠我对教育更深的领悟。今天,想分享班级管理中的点滴做法,期待与大家交流,也恳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以“细”为笔,绘就班级秩序底色
管理班级,制度是框架,而班主任的细致,则是让框架稳固且温暖的黏合剂。
制定班级公约时,我们群策群力,让学生参与规则制定。因为只有当他们真正成为规则的“创作者”,才会对“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理解得更深刻,执行起来也更有主动性。但规则落地,靠的不只是冰冷条文,更需要班主任的身体力行与关注细节。教师的言行本就是无声教材,班主任作为班级“大家长”,影响更是直接又深远,所以我时刻提醒自己:要求学生晨读准时到位,我必定提前十分钟站在教室;叮嘱学生爱护公共环境,我见到走廊纸屑会随手捡起;倡导同学间互助友爱,遇到学生闹矛盾,我会耐心调解、引导共情。
就说教室卫生管理,曾制定公约:放学后值日生需彻底清扫地面、擦拭黑板与窗台,还得将课桌椅统一归位成整齐行列。起初执行效果不错,可某天我刻意留到放学后,想看看学生自主维护班级环境的成果,却发现值日生只是草草扫了几眼地面,随意擦了黑板,桌椅歪歪扭扭就准备离开。我没当场批评,而是默默拿起扫帚、抹布,重新投入清扫。从顽固的地面污渍到藏着橡皮屑的桌缝,逐一清理干净,再把东倒西歪的桌椅,按照“前后对齐、左右成线”的标准规整好。做完这一切,我把参与值日的学生叫到一旁,温和说道:“教室是咱们共同学习生活的家呀,干净整洁能让大家坐在里面更舒服、更有干劲,老师相信你们也盼着‘家’漂漂亮亮的,下次咱们一起认真维护,好吗?”自那之后,我再去检查卫生,明显能看到变化——地面锃亮、桌面整洁,桌椅像被施了魔法般整齐排列。这件事让我深知,班主任把细节做到位,学生才会跟着学,良好习惯也能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中慢慢养成。
二、以“诚”为桥,连通学生心灵彼岸
管好班级,先要懂学生。班主任得怀揣诚心,走进学生内心,做他们愿意信赖、敢于倾诉的朋友。
批评学生时,尊重其人格与自尊心是大前提,还要懂得因势利导,选对时机、场合和沟通方式。指出问题时不夸大、不讽刺、不挖苦,帮学生改不足时,多站在他们的角度想办法、出主意,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老师是真心为我好,想帮我变得更好”。日常相处里,更要平等相待、以诚相见,别总端着班主任的“架子”。主动关心学生的学习困惑、生活烦恼,做班级里的“热心人”,及时为他们解困惑、疏情绪。
班里有个小李,性格特别内向,平时很少主动和同学交流,课间也常默默坐在座位上。有一次,他在课堂上和同桌发生了激烈争吵,情绪激动得满脸通红,声音都带着哭腔。我把他叫到办公室,没有急着批评指责,先倒了一杯温水递过去,让他坐下慢慢冷静。等他情绪稍微稳定,我才轻声开口:“老师知道你刚才肯定特别难受,能跟我说说到底怎么回事吗?”听完他的委屈诉说,我又引导他试着换位思考,理解同桌的想法。经过这次交流,小李不仅和同桌和解,之后和我的交流也明显变多了——会在周记里分享读书感悟,遇到难题也愿意来办公室找我探讨。这件事让我坚信,只要用心观察、真诚沟通,捕捉学生心灵细微变化,把自己的思考过程坦诚分享给他们,就能一步步走进学生,班级管理也会因此更有温度、更具实效。
三、以“恒”为舟,续航成长漫漫长路
班级管理并非一蹴而就,习惯养成、氛围营造,都需要长期坚守。这一路,有收获也有挑战,但“持之以恒”是我始终紧握的船桨。
习惯培养上,晨读的经典诵读、课间的文明监督、课后的作业整理,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我和学生一起坚持。比如晨读,从最开始需要我反复提醒,到后来学生自觉翻开书本,用琅琅书声开启一天;课间,“文明监督岗”的学生从羞涩不敢提醒,到主动维护秩序,这些变化,都是坚持的成果。
面对学生的反复,我也有过无奈,但始终告诉自己“再等等,再试试”。有个学生小宇,总是忘记整理书桌,桌面杂乱影响学习。我一次次提醒、帮助他整理,持续了近一个月,他终于养成每天放学前规整桌面的习惯。当看到他干净整洁的书桌,我知道,这份坚持值得。
在班级文化营造上,我们的“读书分享会”“生日祝福墙”“成长树洞”,每周、每月如期进行。读书分享会上,学生从紧张结巴到侃侃而谈;生日祝福墙前,大家写下温暖话语;成长树洞里,藏着越来越多信任与秘密。这些坚持,让班级成为有温度、有凝聚力的“家”。
四、以“新”为翼,翱翔教育广阔天空
教育在发展,学生在变化,班级管理也需不断创新。我尝试用“新”方法,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