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1
PAGE1
唐诗三百首读书心得
唐诗三百首读书心得篇1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可没这么厉害,整本书能背下来诗的没多少。不过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让我心生对古诗的宠爱之情。不禁感慨:世界上还有比古诗更好的文学艺术吗?
蘅芜居士细心选择三百首古诗,这些古诗中有描绘自然景象的;有陈述历史史事的;有直抒诗人胸臆的;还有感叹缠绵感情的
在书中,我读到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震撼;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盼望;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的田园风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伤感;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的漂亮;六宫粉黛无颜色,回眸一笑百媚生的风情万种
无聊之时拿出来翻一翻,更读出了诗人的感情:李商隐面对夕阳,既留恋又无限惆怅;李白饮酒饮出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宋之问已近家乡,但是情更怯,担忧家里会出什么事;杜甫闻听家乡被解放,更是喜欲狂每一首诗,无论诗风、格律如何,始终是道出诗人朴实的情感,内心的肺腑之言!
这些古诗多多少少给我的学习带来肯定的好处:比如今个学期语文书上的古诗,仅有一首我没见过,那么其它的也就没那么难背诵;上学期每周的积累古诗省下我上网查的工夫;前几周的手抄报以古诗为主题
《唐诗三百首》真是一本好书!我肯定要好好诵读、品尝,陶冶自己的情操!
唐诗三百首读书心得篇2
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有这么一些文字发出它那万丈光线。它就是古
诗,是中国文明的见证。它,虽然只有短短的几行字,却分散着几代中国人民的精神力气。那简洁而又生动的语言,好像在向我们诉说着中国曾经的历史文化。就这么屈指可数的几个字,却如海上的照明灯,风雪中的煤炭,时时关心着我们,暖和着我们,这一切,都离不开古诗告知我们的哲理。古诗,他并不是哑巴,不论是在学习,还是工作上遇到困难,他都像老师那样教育着我们,关怀着我们,赐予我们盼望。每一首诗,都出自不同诗人之手,这些诗人已文明于世,而这些古诗却不得而知。它们是那样的孤独,被众人所遗弃,不被众人所知。它们也有自己的光荣,也有自己的绚烂。它们始终在等待着,等待我们的发觉。每一首是都是那样的耐人寻味,每一首是都是那样的含义深刻。
盛唐气象的形成有诗歌艺术方面的缘由,例如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意象的
运用与意境的呈现等等,这在著作《中国诗歌艺术讨论》一书以及其它一些论文中已从多方面做过论述,本文限于篇幅不再重复了。下面仅从历史、文化的进展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方面做一番探讨。从历史、文化的进展这个角度看来,有两点值得留意:首先是南北文化的交融。晋室东渡之后,中国经受了二百多年的分裂和战乱。在这期间,南北双方的文化呈现相当明显的差异。南方喜庄老、尚清谈,注意抽象名理的论辩;北方流行汉儒的经学,注意人的行为准则。南方文风华靡,北方文风质朴。南方的书法多见于帖,南帖飘逸;北方的书法多见于碑,北碑凝重。《隋书?文学传序》说: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此其南北词人之大较也。很明显,单一的南方文化或单一的北方文化,都有局限性,假如不能融合就不能蔚为大观。隋朝统一全国,以及大水道的通航,已经开启了南北文化互补的过程。唐朝继隋之后,经过太宗贞观之治,文化交融的过程大大地加速了。南朝的文妆点了北朝的质,北朝的质充实了南朝的文,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隋书?文学传序》)一种融合了南北文化之长的、与唐帝国的政治经济形势相适应的新文化达到了成熟的地步。盛唐气象正是这种富有深厚内涵的新文化的升华。假如说战国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那么盛唐就是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
在唐玄宗后期,开元盛世的历史气象便开头慢慢走向衰落。这我们也可以从许多诗歌中看出,如杜甫写在安史之乱以前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写出了社会阶层之间的差别,从而透露出社会进展的不和谐;又如杜牧的诗句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悻名,表面上看,这是在写他自己
寻花问柳、风花雪月的日子,同时也从侧面透露出扬州娼妓业的发达,从社会经济进展的角度来说,这是唐朝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结果。但是,物极必反,当这种繁华超过肯定的限度之后,就是一种衰败的前奏或者象征了。在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却直截了当地写道春宵苦短日高起,从今君王不早朝,透露出来唐朝宫室的衰陲。
李白是唐帝国国力鼎盛时期的歌手,杜甫是唐帝国大厦倾覆之际的忧患之
士;李白诗歌是青春的颂歌,杜甫诗歌是乱世之悲歌;李白诗歌飘逸豪放,杜甫的诗歌沉郁顿挫。田园山水诗派、边塞诗派和其他诗人一道将盛唐诗坛装扮得千
姿百态,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