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1、中国古代学校教育:
(1)主要形式是官学与私学
(2)官学:
①汉朝设立的太学,以及西晋开始设立的国子监,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
(董仲舒、五经博士、“清议”、党锢之祸)
②中央官学之外,还有自汉朝开始设立的地方官学。
“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董仲舒《天人三策》
1、中国古代学校教育:
(3)私学:
①私学产生于春秋时期,改变了“学在官府”的情形。其中儒家的代表孔子影响最大,其他诸子的思想也各有特色。(纲要上)
②唐朝以后,私学得到进一步发展,学塾、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
1、中国古代学校教育:
(3)私学:
③书院制度建立,更推动了私学的发展。宋代是书院产生和发展重要时期,位于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最为著名(佛家禅林制、四大书院、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明末捣毁书院行动)
名山古刹既富藏书,又得随僧斋餐,此予贫士读书以极大方便。当时政府不重教育,惟以科举招揽人才,故士子只得因寺院之便,聚读山林,蔚为时风。致名山巨刹,隐然为教育中心之所在。五代两宋书院制度,盖亦萌于此欤?——严耕望先生
科举时代,读书之目的在于猎取功名,书院之设立,是为纠正此一缺点,将“义理之学,修养之道”作为教育之中心。···然其目的之在于讲述学术以正人心,补国家学校之阙失,则始终一贯。亦即我国真正之书院教育,原系人格教育,至其倡导学术自由研究之风气,及知识之传授,均余事耳。——张正藩先生
1、中国古代学校教育:
(4)作用:
①无论官学还是私学,在古代文化的保存与传播上,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②古代典籍依托于此得以传承
③科举考试的推行,也有赖于官学与私学的支撑
2、西方古代学校教育:
(1)古希腊产生了欧洲最初的学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
(柏拉图:阿卡德米学园、亚里士多德:吕克昂学园)
2、西方古代学校教育:
(2)作用:近代以来,大学逐渐发展成为保存、传播和发展人类文化的重要场所
(中世纪教会学校、城市经济、城市自治、民族国家、
欧洲大学之母:博洛尼亚大学和巴黎大学、红胡子腓特烈、巴黎圣母院、“七艺”、萨莱诺大学、牛津与剑桥、亨利二世)
2、西方古代学校教育:
(3)表现:
①法国拿破仑建立的“大学区”制度,确立了保留至今的国民教育制度
(孔多塞)
②德国洪堡秉持“研究教学合一”的精神创办的柏林大学,促成大学职能的转变,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起
(普鲁士改革、腓特烈·威廉三世)
2、西方古代学校教育:
(3)表现:
③美国大学逐渐倾向于世俗化与商业化,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清教徒、哈佛、耶鲁)
“先有哈佛、后有美国”、
“没有哈佛、哪有耶鲁”
——顺口溜
3、近代中国学校教育
(1)北大:
①京师大学堂创建于戊戌维新运动中
(意义:)既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又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主导新式教育的推进,采取分科教育的方式。京师大学堂的建立,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
“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以期人才辈出,共济时艰”
——1898年6月11日,清光绪帝《明定国是诏》
3、近代中国学校教育
(1)北大:
②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
③1917年蔡元培就任校长后,将大学定位为“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很快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心和学科研究重镇
3、近代中国学校教育
(2)清华:
①1911年,创办清华学堂
(庚子赔款、留学预备学堂)
②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
③1925年,清华学校设立大学部
④1928年,组建为国立清华大学。清华大学延聘国内外著名学者执教,迅速发展成为全国高水平的大学
(梅贻琦、《清华和酒》)
(3)留学教育:
赴美留学、留法勤工俭学
4、现代中国学校教育
(1)新中国成立后
①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收回了教育主权,接管了各级各类学校
②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
内容:会议决定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
③后来,国家还提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④成就:
a.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中国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表现:)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半工半读、业余教育共同发展
b.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4、现代中国学校教育
(2)“文化大革命”爆发后,教育事业受到很大破坏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3)文革结束后,中断十年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