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素描与构成设计;第一节构成与装饰构成素描
第二节点、线、面的空间暗示
第三节点、线、面在装饰构成素
描中的构成方式
第四节装饰素描与点、线、面的构成主题创作
;;24课时+课余时间。;(1)掌握装饰构成素描中点、线、面的空间暗示,完成以点、
线、面构成为主题的构成性设计素描作品。
(2)掌握装饰构成素描中黑、白、灰的空间色调,完成以黑、
白、灰构成为主题的构成性设计素描作品。
(3)掌握装饰构成素描中七种构成方式的创作原理,完成指
定主题的装饰构成素描作品。;黑、白、灰与点、线、面的对比训练将使学生摆脱客观因素的束缚,提高空间的感受力和表现力,在设计意念的表达上达到充分、自由的境界,以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同时,思维的发展又使得学生对自然持以新的认识和新的思考。作为重要的视觉表现语言,构成设计要求学生应用素描技法理性地组织画面中黑、白、灰与点、线、面的大小、位置及形状,自如地将它们在画面中进行有序的构筑,由此形成画面既变化又统一的节奏感,形成有意味的形式构成秩序。;第一节
构成与装饰构成素描概述;;人类艺术史中有关构成的装饰要义屡见不鲜。早在我国新石器时代,以陕西关中平原为中心的仰韶文化半坡彩陶类型装饰纹饰的用线就极具代表性,由点、折线纹、直边三角形、菱形纹组成的抽象几何纹样是先民对构成形式的早期思考。西方艺术中构成贯穿美学的发展历程。与毕加索共同发起立体主义绘画运动的乔治·布拉克(GeorgesBraque)强调形式的单纯化与装饰性,足以窥见构成对点、线、面、体形式的简约倾向。以“构成”立题的俄国抽象派艺术创始人瓦西里·康定斯基(WassilyKandinsky)更是绕不开的“构成”巨匠,其大量作品中的点、线、面等视觉元素被精心共置,各元素之间似乎具备了可交流、可顾盼的人类情感,共同作用于画面,形成一种潜在的秩序感与节奏感。匈牙利艺术家拉兹洛·莫霍利-纳吉(LaszloMoholy-Nagy)继伊顿之后带领包豪斯走向了理性与构成,将构成主义的??、线、面要素带进了基础课题。他强调对形式和色彩的客观分析,使学生了解如何客观地分析两度空间的构成,并进而将其推广到三度空间的构成上。西班牙著名画家胡安·米罗(JoanMiró)总是善于运用流动的点、线、面的结合,使用有生命或无生命的各种符号形象构成独特的画面形式,使画面呈现出超现实的效果(图4-1)。;综上所述,构成作为连接生活与画面的主要媒介,推动了视觉所见之物由客观转向主观、具象转为抽象、被动转向主动、模仿转向创造的具体过程。这一系列的可视化转变恰是艺术设计教育所提倡的专业核心技能—将客观描绘物象的绘画思维转变为主观创造的设计思维。因此,在艺术教育中,构成学成为研究各类设计艺术的共性基石—造型性得以理论化、体系化的基础,也作为设计素描课程重要的教学实训环节而不断为教学拓展出更加广阔的艺术思维空间。;;;;;;;第二节
点、线、面的空间暗示;般来说,点、线、面的构成课题类属平面设计范畴,对20世纪视觉艺术观念的变革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近年来,伴随艺术学科各专业方向的不断拓宽,各专业方向人才的培养目标、知识内容、技术能力也在不断地进行着优化与更新。基于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和国外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体制的混合,20世纪80年代形成的三大构成教学体系成为当前艺术设计学科重点的基础教育。;“点、线、面的构成就好比语言中的单词和词组的关系。单词本身能说明语言内容之一二,词组的组合也就更丰富了人们的语言内容,点、线、面的构成正是如此。”a点、线、面三元素也成为最具有
横向联系的共通性要素,对设计素描的课程变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其中,依托在心理学中卡尔·荣格(CarlJung)b对抽象化的定义,人们开始思考知觉、直觉、感情和思维中的认知理论;点、线、面
在视觉语言中的基本框架由现代抽象艺术理论的奠基人瓦西里·康定斯基提出。点、线、面的概念源自几何学,康定斯基引用了《几何原本》中的概念,用它们解决抽象艺术问题,但这并非照搬几何学的逻
辑概念,他赋予了它们空间的体量。他在《点线面》(PointandLinetoPlane)中把绘画中纷繁的元素归结为三个基本要素—点、线、面,并阐述了这三种元素的不同组合方式是现代主义艺术的基本
构成因素。后经过鲁道夫·阿恩海姆(RudolfArnheim)在《艺术与视知觉》中对视觉的效能进行系统的分析,具体分析抽象视觉元素的艺术特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