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青海海北州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模拟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常识判断
1.海北州位于青海省东北部,以下不属于海北州主要生态资源的是()
A.青海湖湿地
B.祁连山森林
C.柴达木盆地沙漠
D.金银滩草原
答案:C。柴达木盆地沙漠主要分布在海西州,并非海北州的主要生态资源。青海湖湿地部分位于海北州;祁连山森林在海北州有分布;金银滩草原是海北州著名的草原资源。
2.海北州在文化传承方面独具特色,下列属于海北州特色文化的是()
A.热贡艺术
B.格萨尔文化
C.王洛宾音乐文化
D.土族盘绣文化
答案:C。王洛宾在海北州金银滩创作了《在那遥远的地方》等经典歌曲,王洛宾音乐文化是海北州特色文化。热贡艺术主要在黄南州;格萨尔文化分布较广,但并非海北州最具代表性;土族盘绣文化主要是互助县等土族聚居地的特色。
3.海北州积极推进清洁能源发展,以下不属于海北州清洁能源的是()
A.太阳能
B.水能
C.煤炭
D.风能
答案:C。煤炭属于传统的化石能源,不是清洁能源。海北州有丰富的太阳能、水能和风能资源,积极发展这些清洁能源。
第二部分言语理解与表达
4.海北州的自然风光宛如一幅雄浑壮丽的画卷,每一处景色都让人______。站在祁连山上,极目远眺,连绵的山脉、广袤的草原尽收眼底,那是一种让人心灵震撼的美。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流连忘返
B.应接不暇
C.乐不思蜀
D.情有独钟
答案:A。“流连忘返”指玩乐时留恋不愿离开,留恋得忘记了回去,形容海北州景色优美让人舍不得离开,符合语境。“应接不暇”原形容景物繁多,来不及观赏,后多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应付不过来;“乐不思蜀”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情有独钟”是指对某人或某件事特别有感情,把自己的心思和感情都集中到他(她、它)上面。后三者均不符合此处语境。
5.海北州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不仅为游客带来了独特的体验,也为当地经济的______注入了新的活力。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二者相互促进,______。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腾飞相得益彰
B.发展珠联璧合
C.繁荣相辅相成
D.进步交相辉映
答案:C。第一空,“经济繁荣”是常用搭配。“腾飞”语义过重;“发展”表述较宽泛;“进步”一般不与“经济”直接搭配。第二空,“相辅相成”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补充,缺一不可,符合文化和旅游相互促进的关系。“相得益彰”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珠联璧合”比喻杰出的人才或美好的事物结合在一起;“交相辉映”指各种光亮、色彩等互相映照,多用于形容美好的景象。后三者均不如“相辅相成”贴切。
6.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海北州的生态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年来,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和生态修复工程,青海湖湿地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曾经难觅踪迹的珍稀鸟类如今时常现身,湿地周边的植被也更加茂盛。然而,生态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不能有丝毫的懈怠,还需要不断加大投入,持续推进各项工作。
这段文字主要强调的是()
A.海北州生态保护工作成效显著
B.青海湖湿地生态环境改善
C.生态保护需持续推进
D.珍稀鸟类和植被的变化
答案:C。文段先阐述了海北州生态保护工作取得的成效,如青海湖湿地生态环境改善等,但重点在“然而”之后,强调生态保护是长期艰巨任务,不能懈怠,需要持续推进工作。A、B选项只是文段前半部分阐述成效的内容;D选项“珍稀鸟类和植被的变化”是生态环境改善的具体表现,均不是文段主要强调的内容。
第三部分数量关系
7.海北州某旅游景区准备在一条长360米的道路两侧安装路灯,每隔30米安装一盏(两端都要安装),一共需要安装多少盏路灯?()
A.24
B.25
C.26
D.28
答案:C。先计算道路一侧安装路灯的数量,根据两端都植树的公式: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总长÷间隔长度=360÷30=12,所以一侧路灯数=12+1=13(盏),那么道路两侧共需安装路灯13×2=26(盏)。
8.海北州某工厂生产一种产品,原来每件成本是100元,经过两次技术革新,现在每件成本降低到了81元。假设每次降低成本的百分率相同,求每次降低成本的百分率是多少?()
A.10%
B.15%
C.20%
D.25%
答案:A。设每次降低成本的百分率为x,则第一次降低后的成本为100(1-x),第二次降低后的成本为100(1-x)^2。可列方程100(1-x)^2=81,(1-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