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重磅】今年国家自科基金进入会评阶段,这些本子将被刷下来!.pdf
文件大小:563.26 KB
总页数:8 页
更新时间:2025-06-13
总字数:约4.83千字
文档摘要

【重磅】今年国家自科基金进入会评阶段,这些本子将被刷下来!

目前,国自然评审正处于会评阶段!

会评,一般指项目成功通过初审,经过通讯评审(函评)和评审意见综合分析后,顺利进入会议评审(会评)阶段。

「上会」,意味着项目已经通过函评并进入会议评审阶段。

上会标准其实没有统一的标准,总体分为A类、B类上会讨论,是按照最终资助数量*130%来入围的,就好比说今年H01最终要

资助400项,那么入围数量就是400*1.3=520项,第520项是个ABB,那么上会底线就是ABB。如果第520项是BBB,那么上会

标准就是BBB。

一份申请书能否通过上会的评审,主要取决于函评阶段的综合评价和资助意见。通常会将3-5位函评专家的意见、评分以及资助

建议综合汇总,才能最终决定是否将该申请书进入上会审议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废除了“3A自动上会”的制度。即使获得了最高等级的评价,也不能直接进入会评环节,要经过更全面的综合

评估。其次,建立争议项目双盲复核机制,如果申请人对评审结果有异议,可以提出复核申请,让评审过程既公平公正,又符

合科研的规律。

目前,国自然评审正处于会评阶段!

会评,一般指项目成功通过初审,经过通讯评审(函评)和评审意见综合分析后,顺利进入会议评审(会评)阶段。

「上会」,意味着项目已经通过函评并进入会议评审阶段。

上会标准其实没有统一的标准,总体分为A类、B类上会讨论,是按照最终资助数量*130%来入围的,就好比说今年H01最终要

资助400项,那么入围数量就是400*1.3=520项,第520项是个ABB,那么上会底线就是ABB。如果第520项是BBB,那么上会

标准就是BBB。

一份申请书能否通过上会的评审,主要取决于函评阶段的综合评价和资助意见。通常会将3-5位函评专家的意见、评分以及资助

建议综合汇总,才能最终决定是否将该申请书进入上会审议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废除了“3A自动上会”的制度。即使获得了最高等级的评价,也不能直接进入会评环节,要经过更全面的综合

评估。其次,建立争议项目双盲复核机制,如果申请人对评审结果有异议,可以提出复核申请,让评审过程既公平公正,又符

合科研的规律。

202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自然)评审迎来了一场堪称“十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系统性改革。此次改革直指过往评审机制中的

沉疴痼疾,从评审标准、专家管理到资源配置进行全面优化升级。其核心目标清晰而坚定:破除形式主义,挤压人情空间,将

科研资源真正引导至具备原创价值和实干能力的科研工作者手中,特别是为处于成长期的普通学者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公平竞争

环境。

首先,取消了3A自动上会机制。过去获得3A评级可直接进入会评环节,但新规取消了这一规则,即使获得3A评价也不能直

接上会,需要经过综合评议。过去3A评级可直接进入会评,但催生了大量形式完美但创新不足的“八股标书”。新规下,能够减

少投机式写作的生存空间,迫使评审更关注项目实质价值,部分申请人即使写作技巧不突出,靠创新性仍有机会逆袭。

评审专家管理方面:新修订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行为规范》正式施行,这是自2014年以来的首次全面升级。新

规对评审专家的行为约束更加严格,包括回避制度、评审纪律、保密与廉洁等方面。比如新规列出了11种必须回避的情形,要

求评审意见必须具体、有建设性,严禁套话空话。一定程度上切断“圈子文化”影响,靠关系打招呼风险极大,普通学者凭实力竞

争的成功。

另外,大幅提高创新性指标的评分权重。引导评审专家重点关注项目的原创价值,激励科研人员去探索更有突破性的学术想法。

在技术可行性评估方面,制定了更精细化的评分框架,保证项目在实施层面既具有可操作性,又具备科学性。青年学者或非知

名团队提出的颠覆性想法更易获认可;动态阈值缓解“内卷”,避免因竞争基数大导致优质项目被误伤。

最后,引入了动态调整原则。上会资格线不再采用传统的固定比例模式,会根据各学部实际的申报量进行弹性调整,避免“放水”

或“扎堆淘汰”。

整体上,2025年的改革实质是将资源向“真创新、实干者”倾斜,普通学者只要立足扎实的前期工作、清晰呈现研究价值,就有

更高概率突破资源与圈层壁垒。

目前,国自然正处于紧张的函评阶段,即通讯评审,“面青地”项目申请书正陆续送到不同学科领域的评审专家手里进行审阅和评

价。不少评审专家在网上表示已经收到评审邮件,评审截止时间集中在5月中下旬,限制的函评通过率在25%-35%不等,部分

热门口甚至限制为20%以内。

预算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