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背景下国企外事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1国企外事管理工作当前存在的问题
1.1法规建设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外事管理工作的适用法规还不够健全,既有法规的可参考性不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健全的法律文书。对于外事管理的工作所要依据的法律文书几乎没有,只得根据内部的几条规章制度来办理事务,而且在实际运行中,一些相关的制度和文件过多的涉及到了国家的机密,缺乏公开和透明性,很难在社会的层面上广泛执行以及推广。二是,现有法律文件相对陈旧。即使有一些相关的法律文件,也是很多年以前的,已不再适合当前新形势下外事管理工作。
1.2统筹规划难度较大
随着全球经济化进程的逐步加深,外事工作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迎来送往,也不仅是外事部门一方之责,它涵盖的内容更丰富化,知识更全面化。很多大公司、企业,通过自己的渠道开展了对外交流合作,但没有配套设立专门的外事部门和人员,导致外事队伍素质不够,管理体系不成熟,无法形成合力,给外事主管部门实现统筹规划管理增加了难度。
1.3外事管理工作缺乏广泛认知性
随着国际化发展速度的增快,外事管理工作职责和内容发生巨大的变化,涉及到办理护照和签证的繁琐手续和复杂资料、单位内外部的协调以及其他外事管理工作,但其他部门人员认为外事管理工作就是“走走流程”、“签签字”的简单程序性工作,严重缺乏对外事管理工作的了解,甚至提出出访就要求立马或短期内拿到护照和签证,完全忽略团组审批、准备的复杂材料、办理护照和签证等所需要的周期,给外事管理工作人员施加极大的压力,加深了外事管理工作的难度。
2外事管理的有效措施
2.1在外事工作管理上增强规划性
外事部门应结合企业中长期发展愿景,重点规划管理方案,明确每一个阶段对外工作的主要方向、重点目标;同时,根据人员出访动态,分析出访规律,制订关键岗位出国(境)计划,提前做好出行预案。这样不仅能有效提高项目运作的时效性,还能提升外事管理水平。
2.2建立外事管理信息系统
新形势下,为满足国企国际化迅速发展和大批量外事工作的需求,国企要充分借助信息化技术手段建立外事管理信息系统。外事信息系统中包括出访计划和任务团组及接待外团的审批、护照信息及电子照片的采集、国际信息、数据分析等模块,让“数据多跑路,人员少跑腿”、“让信息化代替手工”,以最简便的方式、最快的速度获得资源、办理业务、准备资料,提高外事管理工作效率,应付外事急件,让国企以最快的速度响应国际市场,增强国企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竞争力,促进国企国际化发展。
2.3成立工作平台
一方面,彰显外事管理工作平台(特指地方政府)的作用,作用具体表现在空间供应、沟通及时、服务优化、合作机会增加、合作范围拓展等方面,彰显这一平台的优势,不仅能够增进合作交流,而且还能在项目讨论的基础上,加快项目落实速度,全面降低项目证件办理难度。另一方面,成立外事信息服务平台,这一平台能够汇集大量信息,并负责信息获取、整理,以便为外事管理工作开展提供信息支持,有利于增强国企领导者的全局意识,加快资源整合速度,这对国际经济效益增加有促进作用。此外,成立文化传播平台,通过文化有效管理为外事管理提供思路,这不仅能够统一员工价值观念,而且还能提高员工认同感,这对文化传播、员工民族感增强有促进作用。
2.4规范国际差旅报销,加大督查力度
外事管理工作中,营造一种务实、质朴的工作作风也是一项重点内容。企业应建立相应完善的国际差旅费用报销制度,制定适合自身特色的国际差旅报销准则,严格执行涉外财务结算规则,凭出国(境)申请批件统一结算国际差旅费用、境外保险费用等,做到涉外结算有据可依、有证可查。外事管理人员必须具备正直高尚的道德品质,积极配合企业纪检部门按照国家政策和上级单位的要求,对涉外财务结算进行核查,杜绝公费旅游、外派人员滞留不回等情况,树立严谨规范、公平公正的外事管理风貌。
2.5注重日常工作中全程信息管理归档工作
外事档案是企业重要的信息资产,包含了外事工作中形成的多语言不同形式的原始记录及涉外信息,是企业陆续开展国际交流的重要借鉴。外事管理部门应在日常工作中,建立健全企业外事制度、出国(境)管理工作、外事活动、资料翻译、邀请外国人来华等各业务模块的基础档案,力求做到“件件有记录、项项可追溯、事事合规范”,通过不断完善、规范信息库的建立,积累宝贵的经验、减少重复性工作、减少差错率,做到专业、规范、严谨、权威。
2.6建立外事管理全程信息集中管控机制
作为企业重要的信息类资产的外事档案,不但记录了企业在外事的工作,分为不同类型的语言,记载了各种外部的信息,因此必须整理和保存好,它可以作为借鉴内容为以后的对外交流提供宝贵的经验。外事管理部门可以建设一套更加统一、更加规范的数据库以及信息化的交流平台,增加其的储存功能以及分类利用的功能,这样以来既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