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高质量作业的认知、实施及管理
王露成尚荣高友明章明邓国亮袁莉华段黎
【摘要】提高作业设计质量成为落实“双减”政策、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举措。高质量的作业既要有清晰的目标,也要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风格、学习状态。从区域层面思考,我们可以通过真实问题的研讨、作业设计工具的开发及相关的管理措施来实现区域整体作业设计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高质量作业管理区域
王露:“双减”背景下,作业成了一个热门的话题。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中提出,要统筹调控作业数量和作业时间,要提高作业设计质量,要做好批改、讲解、反馈工作。这些都指向作业的设计与管理的问题。站在区域研究、指导、服务、管理的角度,我们应该思考如何指导教师设计高质量的作业,通过一些管理,提升整个区域的作业实施效果。鉴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将今天沙龙研讨的话题定为“区域高质量作业的认知、实施及管理”。要实现区域作业的高质量,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样的作业才是高质量的作业。接下来,请各位就这个话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话题一:高质量的作业应该具备哪些属性?
章明:作业是一种有目的、有指导、有组织的学习活动,是连接“教学”和“评价”的中介。高质量的作业应有明确的作业目标,目标的制定要符合课程标准、符合学生的学情,并与教学目标一致且互补。
首先,高质量作业设计目标要科学合理。课程标准是引领学科课程的纲领性文件,是教学、作业和评价实施的依据。作业目标的设计要与课程标准保持高度一致。作业目标可分为识记、理解、应用和综合四个层次。设定作业目标时应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低阶思维向高阶思维过渡的原则,让学生既能掌握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又能领悟基本思想、积累基本活动经验。
其次,高质量作业设计目标要适应学情。教学常常体现的是教师“教”的科学与艺术,作业则充分体现了学生“学”的个性化需求。作业设计目标要根据学生差异、课堂学习、学习评价等情况进行调整与完善,让作业成为学生满足个性化要求的重要载体。
最后,高质量作业设计目标还应与教学目标一致且互补。作业目标源于教学目标,两者具有一致性。教学目标是在课堂上通过教师主导,学生主动参与,经历从未知到已知、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来逐步实现的。作业目标是通过学生在课外利用课堂上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思考方法,独立完成作业来实现的。作业目标既是对教学目标的巩固和深化,又是对教学认知结构的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共同保障课程目标的实现。
段黎:从实际教学来看,我认为高质量的作业不能忽略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这个“时间”可理解为物理时间和心理时间。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中指出,严控书面作业总量,把完成书面作业的时间作为重要的标准。学生一天的学习精力是有限的,其中用来写作业的时间也有限。作业时间过长产生的不良后果有许多。调查数据显示,作业数量过多,容易导致学生厌学,创新兴趣泯灭,睡眠和体质受到影响。所以,不管从政策出发,还是从实际考虑,要把控好物理时间,对作业进行“瘦身控量”,这是其一。
体现作业的高质量,其二就是要让学生悦纳作业,享受快乐作业的心理时间过程。情境性作业设计可为一种尝试。在设计中尽量引导学生解决现实问题,让学生在真实情感的依托下,把知识运用在生活中,形成整体的认知。以中年级学生的数学作业为例:学校要进行四年级学生特色作业展,共有15幅A3大小规格的作品,需要展示在星空大厅,请你作为设计师计算出能展示作品最多的面,再根据现场观察,确定哪一面最适合进行作品展示。很明显这是一项小周期作业,学生需要花一些时间才能完成,但是由于这项作业是为家长开放日准备的实战题,学生满腔热情地完成作业,认为完成这项作业是一种有趣的体验。反之,如果这项作业与学生的认知不匹配或者过于生硬乏味,即使完成时间再短,学生也会产生一种作业时间上的心理煎熬。
袁莉华:高质量的作业是具有多元功能的。过去,很多人对作业功能的认识往往窄化了,以为作业只是学生课后对当天所学知识内容的巩固。实际上,作业应当作为课程的一部分,在功能上与教学是一致和互补的关系。因此,在厘清学习目标、作业与学习目标高度契合的前提下,作业是能在课前、课中、课后全程指导学生的学习的,它其实是一种实现课程目标的学习活动,也是诊断学习情况的评价手段。
如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编排了“民间故事”单元,该单元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以《牛郎织女(一)》为例,这一课设计了两项课前作业:①自学生字新词,书写要求掌握的词语;②通过查找资料或询问家长,了解《牛郎织女》这个民间故事,以及与之相关的典故、习俗。这样的课前预学作业便于教师诊断学情,做出预评估,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