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培育社会组织建构基层协同治理新格局.pptx
文件大小:2.68 MB
总页数:20 页
更新时间:2025-06-13
总字数:约3.82千字
文档摘要

培育社会组织建构基层协同治理新格局沉稳社工2025.06.04

背景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加强社会组织建设”被专门列为一章,强调要“坚持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发挥其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社会组织进入宏观政策视野并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是因为它们在参与社会管理、扩大公共服务等方面有独特的功能和巨大的作用。社会组织不仅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更是党和政府实施社会管理的重要依托,是提供公共服务的“生力军”(思考:今天是十几五?)

01第一节发展社会组织:社会协同的主体建设

一、从社会管理的战略高度重新认识社会组织据调查,除了一些未经许可从事活动的涉外组织、邪教组织等非法组织外,在全国44万个正式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中,并未发现有危害国家安全和反党反政府的行为倾向。近年来,中央决策层一再对社会组织进行全方位、多层面的调研,这实际上也是决策层对社会组织的再认识过程。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对社会组织的缺乏信任,担心其成为党和政府的对手,到近几年来政府、学界和基层社会对社会组织的接纳和积极期待,这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进程。在当下,我们需要从社会发展与管理的战略高度重新认识社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国际经验表明:没有一个发达的社会组织体系(第三部门),就不存在政府、市场、社会三足鼎立的现代社会结构,现代化也就会缺少结构性支撑。站在社会转型和培育现代社会结构的高度,我国未来5~10年的一项战略性任务,就是大力培育、积极推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使之孕育出一个良好的公民社会,承担起社会自我管理职能,与我国强大的政府、健全的市场相互支撑。这既是我国一个战略性发展目标,也是当下我们迫切需要达成的共识。(《中国社会组织报告(2024)》:社会组织总量达88.16万)

二、社会组织是社会协同的重要主体现代国家的三种管理力量,是指强大的政府、健康的市场和发育良好的“第三部门”(即社会组织系统)。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各有特点和优势,三方共同发挥作用是良好社会管理的基础条件,这是早已被国际社会发展的经验所证明了的,也已经成为学界的共识。在我国,我们已经拥有一个强大的政府、良好的市场,但我们的社会组织系统却还很弱小,还远远不能担当起社会管理中作为“第三部门”的作用。因此,中央反复强调要培育发展社会组织,使之在社会管理中发挥社会协同的作用。

三、社会组织是公民参与的组织载体构建社会管理新格局需要公众参与,公众参与既是政治民主化的要求是落实宪法赋予的公众基本政治权利的要求,也是良好社会管理所必不可少的。公众参与在其数量上有多与少的区分,到底公众参与在其数量上以多少为合适?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中需要明确的问题。公众参与的质量和水平可以用以下三个指标来衡量:第一,公众参与的广泛性。有人认为,公众参与的人数不宜太多,因为参与人数多了,参与的组织性就会下降,混乱局面容易产生,它对政治系统构成的压力就会超出政治系统的承受能力。因此,公众参与的数量、内容、层次需要加以控制。有人提出了“公众参与的可控性”的概念,强调要在党委政府可控的前提和范围内适当允许公众参与。这样的观点有其合理性,但它是相对于我国现有的政治生态而言的,它不符合我们的政治理想,不符合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内在要求。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观点,社会主义民主区别于资本主义民主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群众享有最充分、最广泛的民主。离开了广泛的公众参与,就离开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要求。

三、社会组织是公民参与的组织载体第二,公众参与的有序性。从实践层面看,广泛的公众参与容易导致参与的无序性,使政治系统不堪其重负,这也确实是事实。但这种情况主要是由公众过于分散,我们的社会还缺少一种聚合广大公众意见的机制造成的。一个政府要面对未能有效组织起来的、千百万分散的个人,这样的参与确实会使政府头疼不已。但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并不是对公众参与的数量和范围加以更多控制,而是要将公众组织起来,让政府不是直接面对千千万万分散的公众个体,而是去面对理性的公民组织。从这个意义上讲,公众参与的有序性成为现阶段扩大公众参与的关键。公众参与的广泛性与有序性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公众的广泛参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而广泛的参与必然要求有良好的秩序,这种良好秩序的建立则必然要依赖于各种社会组织将公众组织起来。有序性离不开组织性,组织性是有序性的基础,有序性是有组织性的必然结果。

三、社会组织是公民参与的组织载体第三,公众参与的有效性。社会管理中的公众参与,其有效性可以从决策与实施两个层面来分析。从社会管理的决策层面来看,有效的公众参与意味着参与者代表特定的利益群体,通过利益组织化的方式,将公众的利益诉求传递给决策层的过程。从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实施层面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