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外国小说类课文审辩式教学的思考.docx
文件大小:41.13 KB
总页数:6 页
更新时间:2025-06-13
总字数:约4.02千字
文档摘要

外国小说类课文审辩式教学的思考

【摘要】对于小学语文小说类文本的教学,教师不能依靠单一的灌输式理论教学方法,而应当对文本进行深度理解和解读,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进行审辩式阅读学习,从而全面提高学习效率。本文立足统编版语文高年级外国小说类文本教学,从了解小说背景,营造审辩式氛围;基于生活体验,激活审辩式思维;贴近文本特点,运用审辩式策略;把握写作技巧,提高审辩式能力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

【关键词】外国小说文本理解审辩式教学

在统编版语文教材中,低年级的阅读文章一般以记叙文为主,而高年级的阅读文章则涉及小说体裁,其中还包括不少外国小说,如六年级上册收录了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穷人》、六年级下册收录了三篇外国小说——《鲁滨孙漂流记》《骑鹅旅行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结合小学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和多年小学语文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在外国小说类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从审辩式阅读入手,引导学生通过发散思维来理解和解读文本。

审辩式阅读以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的阅读文本为载体、以课堂为纽带,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思维能力的培养与阅读学习相结合。虽然,传统的语文阅读着重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也作为主要训练目标之一,但是,审辩式阅读更加细化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要求,综合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以顺应时代对未来人才培养的需求。

一、了解小说背景,营造审辩式氛围

小说是生活与艺术的有机结合,学习小说需要分析其写作背景和题材,将其放在特定的情境中去把握小说所要表达的内容、情感等。因此在进行语文高年级外国小说类文本教学时,教师首先应当为学生分析这一文本的题材和背景,让学生对此有初步的认识。

1.创设情境发挥想象

这里所指的题材和背景介绍,一般是指根据文章内容创设相对应的教学情境,甚至是设置相对应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初步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围绕小说故事发展脉络来展开大胆的想象,深入思考文章主旨。在介绍教学题材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给予学生想象和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的理解与教师的解读不断地进行精彩的“碰撞”,从而引导学生提高审辩式思维能力,进而为之后的小说阅读教学奠定扎实的基础。

以教学《汤姆·索亚历险记》一课为例。在备课时,笔者通过分析文本把握作者是以“历险记”为题材,所谓历险,就是有一定的惊险、刺激的故事情节,作者从沙皇黑暗统治的背景入手进行创作。因而,在分析介绍小说的题材和背景时,笔者首先通过多媒体播放与沙皇黑暗统治相关的视频,创设相对应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然后和学生进行交流:假设你生活在那样黑暗的社会,你想的是什么?让他们结合看过的电影或者书籍,了解生活在底层的人们所受的苦难,然后再回归文本,为更好地学习文本打下基础。

2.加强预习感悟背景

以教学《穷人》一课为例。文中的主人公是桑娜,她是一个勤劳、善良的女人,在自己家境非常困难的情况下还要去收留邻居的孩子。要想了解人物形象必须熟知故事背景。所以,预习就显得尤为关键。在预习的时候,学生可以大量阅读有关书籍,或者去网上查阅资料,以了解当时的社会,了解主人公所处的背景。通过充分预习、充分阅读,学生了解到,在当时黑暗的社会中,下层人民生活困苦,这就更凸显出桑娜的人性美。

二、基于生活体验,激活审辩式思维

如果仅仅是依靠分析介绍文本题材和背景来引导学生思考文章内容是不全面的,毕竟外国小说的题材和背景对于国内小学生而言是较为陌生的,它甚至没有办法调动学生长期保持思考探索的积极性。面对这样的教学困境,笔者认为应当将外国小说文本内容与学生的现实体验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在熟悉的体验中理解文章内容和情感,从而全面调动学生审辩式学习的积极性。

1.贴近生活发散思维

以教學《汤姆·索亚历险记》一课为例。该小说的主人公是一名9岁的男孩。他喜欢探索,尽管小说在第一段已经交代了汤姆的年龄,但是9岁的孩子外貌、性格等有什么特点,小说中并没有做详细的介绍。没有深入把握主人公的形象,学生就无法展开具体的审辩式学习活动。因此,笔者在执教课文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自己9岁的时候可以做的力所能及的事情。学生有了共鸣,说出了很多自己做过的有趣、有意义、值得骄傲的事,而不仅仅是通过图片和文字刻意地了解人物。在引导学生将《汤姆·索亚历险记》文本与自身体验对比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探索好奇心得到了满足,特别是将学生的现实生活融入其中,充分激发了学生审辩式的思维和学习的积极性。

2.感悟思考深入文本

例如,《在柏林》这篇课文,一开始是非常轻松诙谐的,但是读到最后却发现这是个悲剧故事。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人们连选择生命的权利都没有。文章一开始介绍了一位老妇人在公共场合喧哗吵闹,引起别人的反感。但是随着深入学习,就知道她的精神病是由于她的几个孩子都战死沙场,自己生无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