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5年水稻螟虫特征、为害症状及防治措施.docx
文件大小:12.73 MB
总页数:12 页
更新时间:2025-06-13
总字数:约2.53千字
文档摘要

水稻螟虫特征、为害症状及防治措施

三化螟,南方稻区的主要害虫,二化螟为我国南北各稻区的主要害虫。

危害:

苗期、分蘖期为害水稻,造成枯心苗;

孕穗期为害水稻,造成枯孕穗;

一、三化螟

一、三化螟

为害状幼虫成虫

为害状

幼虫

成虫

为害特点:

幼虫钻入稻茎蛀食为害,在寄主分蘖时出现枯心苗,孕穗期、抽穗期形成“枯孕穗”或“白穗”。严重的颗粒无收。近年三化螟的严重为害又呈上升趋势,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三化螟为害造成枯心苗,苗期、分蘖期幼虫啃食心叶,心叶受害或失水纵卷,稍褪绿或呈青白色,外形似葱管,称做假枯心,把卷缩的心叶抽出,可见断面整齐,多可见到幼虫,生长点遭破坏后,假枯心变黄死去成为枯心苗,这时其他叶片仍为青绿色。

受害稻株蛀入孔小,孔外无虫粪,茎内有白色细粒虫粪。(区别于大螟、二化螟为害造成的枯心苗。)

单、双季稻混栽或中稻与一季稻混栽区三化螟为害重。

“枯心苗”及“白穗”是其为害后稻株的主要症状。

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蛹稻杆中三化螟幼虫稻田中形成的危害

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蛹

稻杆中三化螟幼虫

稻田中形成的危害团

成虫:雄蛾头、胸部背面和前翅淡灰褐色。前翅三角形,中央具1小黑点,翅尖至内缘中央有1条暗褐色斜纹,沿外缘有7个小黑点,后翅灰白色,腹部细瘦,末端尖,无茸毛。

雌蛾体淡黄色或黄白色。前翅中央有一个很明显的小黑点,后翅白色,腹部较肥大,末端长有棕褐色茸毛。

卵:卵块长椭圆形,中央稍隆起,由数十粒至100多粒分层黏叠而成,上面盖黄褐色茸毛。卵常因相互挤在一起而呈不规则的四角形或五角形,初产时乳白色,后转为黄白、黄褐色,孵化时变为灰黑色。

幼虫:幼虫一般4~5龄,个别6龄。

初孵幼虫灰黑色,为1龄,也叫蚁螟。

2龄,头黄褐色,体暗黄白色,头壳后部至中胸间可透见一对纺锤形灰白色斑纹。

3龄,体黄白色或淡黄绿色,体背中央有一条半透明的纵线,前胸背面后半部有一对淡褐色扇形斑。

4龄,前胸背板后缘有一对新月形斑,头壳宽1毫米以下。

5龄,新月形斑与4龄相似,老熟幼虫体长约18毫米、腹足退化,趾钩单序全环。

蛹:蛹长12~15毫米,圆筒形,黄色,外包白薄茧。近羽化时雌性为金黄色,雄性为银白色,雌蛹腹末圆钝,后足伸达第5腹节或略长,雄蛹腹末较瘦,后足伸达第7至第8腹节。

二、二化螟

成虫成虫、卵块、幼虫、蛹及为害状

成虫

成虫、卵块、幼虫、蛹及为害状

为害特点:

水稻分蘖期受害出现枯心苗和枯鞘;孕穗期、抽穗期受害,出现枯孕穗和白穗;灌浆期、乳熟期受害,出现半枯穗和虫伤株,秕粒增多,遇刮大风易倒折。

二化螟为害造成的枯心苗,幼虫先群集在叶鞘内侧蛀食为害,叶鞘外面出现水渍状黄斑,后叶鞘枯黄,叶片也渐死,称为枯梢期。

幼虫蛀入稻茎后剑叶尖端变黄,严重的心叶枯黄而死,受害茎上有蛀孔,孔外虫粪很少,茎内虫粪多,黄色,稻秆易折断。

(区别于大螟和三化螟为害造成的枯心苗。)

以幼虫为害水稻,初孵幼虫群集叶鞘内为害,造成枯鞘,2龄以后幼虫蛀入稻株内为害,水稻分蘖期造成枯心苗,孕穗期造成死孕穗,抽穗期造成白穗,成熟期造成虫伤株。

成虫:雄蛾头、胸部背面淡褐色,复眼黑色或淡黑色,下唇须向前伸,前翅近长方形,黄褐色或灰褐色,翅面散布褐色小黑点,中室顶端有紫黑色斑点1个,其下方有斜行排列的同色斑点3个,外缘有7个小黑点。后翅白色,近外缘渐带淡黄褐色。

雌蛾头、胸部背面及前翅为黄褐或淡黄褐色,翅面小黑点很少,无紫色斑点,外缘也有7个小黑点。后翅白色,有绢丝状反光。

下唇须

下唇须

卵:卵扁平,椭圆形,长约1.2毫米,宽约0.7毫米。初产为乳白色,渐变为乳黄色、黑褐色、灰黑色。卵块大多数呈长椭圆形,由数粒至数百粒卵粒组成,排列呈鱼鳞状。

幼虫:多为6龄,也有5龄或7龄,极少为8龄。老熟幼虫淡褐色,体长20~30毫米,体背有5条褐色纵线。

蛹:蛹长11~17毫米,圆筒形,初化时为淡黄褐色,腹部背面尚有5条棕色纵纹,以后变为棕褐色,纵纹渐消失。后足不超过翅芽顶端。臀刺扁平,有1对刺毛,背面有2个角质的小突起。

?

三、大螟

为害特点:

基本同二化螟。幼虫蛀入稻茎为害,也可造成枯梢、枯心苗、枯孕穗、白穗及虫伤株。

大螟为害的孔较大,有大量虫粪排出茎外,(区别于二化螟)。大螟为害造成的枯心苗,蛀孔大、虫粪多,且大部分不在稻茎内,多夹在叶鞘和茎秆之间,受害稻茎的叶片、叶鞘部都变为黄色。

大螟造成的枯心苗田边较多,田中间较少,区别于二化螟、三化螟为害造成的枯心苗。

成虫:雌蛾身体较大。头胸部灰黑色,腹部淡褐色,前翅近长方形,淡灰褐色,外缘色深,从翅基到外缘有一条暗褐色纵线纹,条纹上下各有两个小黑点。雄蛾触角栉齿状,雌蛾为丝状。

卵:卵呈扁球形,顶部稍凹,直径0.5毫米,高约0.3毫米,表面有放射状细隆线。初产时白色,后变为淡黄色,再变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