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稻“稀、控、重”丰产栽培技术
“稀、控、重”的高产原理
“稀、控、重”,即:合理稀植、控制基肥用量、不施分蘖肥、重施穗肥。是为了充分发挥杂交稻穗型大、分蘖率强的优势而研究总结形成的一项综合高产配套栽培技术体系,由华中农业大学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
(1)高产原理。中稻亩产超过600千克后,每穗实粒数成为产量的主要限制因子。因此,在适宜穗数基础上,主攻大穗是实现600千克以上亩产的一条有效途径。大穗型杂交稻的选育和推广,为该技术的提出和实施奠定了基础。(2)技术路线。控制群体,主攻大穗。在选用优良品种的基础上,合理安排生育进程,充分发挥自然生态优势,培育壮秧,促早生分蘖成穗,控制栽插密度,重施穗肥,科学管水,综合防治病虫草害,获得高产。(二)适应范围与目标产量“稀、控、重”丰产栽培技术适宜于湖北省中北部稻麦、稻油两熟制等地区推广应用。亩产目标700~800千克,主要技术指标:亩插(抛)植1.5万~1.6万蔸,亩基本苗8万~10万,亩有效穗16万~18万,每穗实粒数180~230粒。16(三)生产技术规程1.选用大穗良种选用中长生育期的大穗型品种,如Ⅱ优501、Ⅱ优725、冈优725、Ⅱ优明86、两优培九、红莲优6号等。2.调控生育进程通过合理调控生育进程,避开不利天气和病虫高发期,主要是7月下旬至8月上旬的高温和8月15日左右的三代三化螟。中稻最佳播种期在4月15~25日,油菜茬中稻适当早播、麦茬中稻适当晚播,小苗机插中稻按预期插秧期向前倒推20~25天作为适播期。插秧期,一般油菜茬在5月15~20日,小麦茬在5月25日至6月5日。旱育秧和两段育秧的秧龄不超过45天,机插秧秧龄不超过25天。6月15~30日为晒田期,7月3日至8月5日为幼穗分化期,8月6~15日为抽穗扬花期,9月15~25日为成熟期。3.培育多蘖壮秧(1)旱育秧技术。水稻旱育秧苗素质好,移栽后分蘖快,省工、省水、省秧田。①苗床准备。按每亩大田50平方米留足苗床,冬前每平方米施10千克有机肥翻整,播前2~3天每平方米施用复合肥100克、壮秧剂50~100克充分耕整,按厢宽1.4米的标准整好沟厢。②精细播种。每亩大田按1~1.5千克种子准备,播前浇足水,每平方米苗床播30克(干谷)的催好芽谷种,播后用板镇压,使芽谷三面入土,然后盖上1厘米左右的肥土,化学除草,气温低时盖上薄膜。③苗期管理。一是水分管理。保持旱育状态,在床面不出17现大裂缝或中午秧苗心叶不打卷时,不需要浇灌。确需补水时,在早晚进行。移栽前一天浇一次透水,利于取秧苗。二是肥料管理。在底肥不足、出现脱肥症状时,适当追施稀水粪或尿素。三是病害防治。重点防治好立枯病和青枯病。④壮秧标准。苗高不大于20厘米,叶龄不大于9叶,分蘖不少于4个,叶色正常,白根多。(2)两段育秧技术。两段育秧技术主要有“旱育寄插、水育寄插和旱育抛栽”三种,其共同特点是:秧苗素质好,分蘖多,产量高,劳动强度大。第一段小苗育秧,4月10~15日播种,可旱育、也可水育;第二段,4月25~30日寄插或抛寄到秧田,直至移栽到大田。第一段育秧同常规旱育秧和水育秧技术。第二段育秧的秧田底要按大田面积的18%~20%留足,冬前耕整两次,寄秧前亩施有机肥2500千克、复合肥50千克、锌肥1.5~2千克作基肥,放水整平,寄插密度根据秧龄可以适当调节,一般7厘米×7厘米,秧龄长的可以调节到7厘米×8厘米~7厘米×10厘米,实行双苗寄插、化学除草,注意防治好螟虫、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移栽前追一次肥(送嫁肥)、打一次药,有利提高防效。秧田底亩平总苗数达到110万后,要抢时移栽。旱育抛寄两段育秧,关键在于抛寄均匀和抛后立苗,抛寄时要选择连续晴朗的天气进行,或者在寒潮将过、气温回升的时候进行。抛寄后进行人工梳苗,其秧田管理同旱育寄插两段育秧。(3)小苗抛栽和机插技术。①大田直接抛栽,是指在茬口较早或早期育秧损秧苗的情况下,抢育小苗抢时抛插,是一项省工技术。要求秧龄不超过25天。②新型机械插秧,插后大田返青快、分蘖快。要求培育健壮18带土小苗,苗高不大于15厘米、叶龄不大于6叶。4.“稀、控、重”施肥法中稻亩产700~800千克,需要纯氮12~14千克,五氧化二磷8.5~10千克,氧化钾18.5~20千克。“稀、控、重”施肥模式要求前轻、中控、后重,氮肥底施量占40%~60%,穗肥占60%~40%。在亩施有机肥2500千克基础上,底施施用三元复合肥(15-15-15)25~30千克,冷浸田加施锌肥1~2千克。7月初,水稻晒田复水后,叶色落黄、亩苗数低于25万的田块,追施5~7.5千克尿素作促花肥;叶色未明显转淡或苗数在28万以上的,可以不施。7月15~20日,一般亩用3~5千克尿素、钾肥5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