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DB43∕T 1216-2016 小瓜虫病诊断与防治技术规程.docx
文件大小:204.84 KB
总页数:11 页
更新时间:2025-06-13
总字数:约3.05千字
文档摘要

ICS

ICS65.020.30B41

湖南省地方标准

DB43/T1216—2016

小瓜虫病诊断与防治技术规程

Technicalregulationsofdiagnosisand

controlmeasuresforichthyophthiriasis

2016-12-13发布2017-02-13实施

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I

DB43/T1216—2016

目次

前言 Ⅱ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病原 1

3.1分类地位 1

3.2形态特征 1

3.3生活史 1

3.4发病与流行 2

4诊断 2

4.1临床诊断 2

4.2形态学诊断 2

5防治 2

5.1预防 2

5.2治疗 2

附录A(资料性附录)小瓜虫形态模式与生活史 4

DB43/T1216—2016

II

前言

本标准按GB/T1.1—2009给出的规则编制。

请注意本标准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标准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本标准由湖南省畜牧水产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长沙学院、湖南省畜牧水产局、辰溪县畜牧水产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向静、江为民、龙新年、贺向辉、刘靖、刘水香。

DB43/T1216—2016

1

小瓜虫病诊断与防治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小瓜虫病的病原、诊断和防治。

本标准适用于我省淡水鱼类小瓜虫病的诊断与防治。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NY5071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

NY5072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

3病原

3.1分类地位

小瓜虫病病原为多子小瓜虫(简称小瓜虫,下同),属原生动物门、纤毛纲、膜口目、凹口科、小瓜虫属,是一种个体较大的纤毛原生动物。

3.2形态特征

3.2.1幼虫

长卵形或椭圆形,大小约(200~500)μm×(200~300)μm,体纤毛长(7~9)μm,尾纤毛长可达(17~18)μm。接近身体前端有一近似耳形的胞口。胞内细胞核一大一小,大核椭圆形或卵形,小核球形。虫体前半部有一大的伸缩泡,游动活泼,并能随意改变形状。

3.2.2成虫

卵圆形或球形,大小约(350~800)μm×(300~500)μm,肉眼可见。成虫(即小瓜虫滋养体)全身布满排列有序的纤毛。成虫腹面近前端可见一“6”字形胞口,螺旋形的口缘由(5~8)行纤毛组成,纤毛作逆时针方向运动,一直到胞咽。虫体有两个核,大核呈马蹄形,小核呈圆形,紧贴在大核上,胞质外层有很多细小的伸缩泡,内含有大量食物粒。

小瓜虫形态模式参见附录A图A.1。

3.3生活史

幼虫钻入鱼的皮肤或鳃中寄生,虫体吸取宿主营养,在皮肤组织间不停移动,宿主受刺激分泌大量黏性物质将幼虫包围,形成白色小囊泡,幼虫在囊泡内继续发育至成虫,成虫破囊而出,漂落水体,自由游动,遇池壁、水草等物体停留其上,分泌一层胶质膜包围虫体,形成胞囊并以二分裂法繁殖出小纤毛幼虫。纤毛幼虫在水温(15~20)℃条件下,经24h左右,冲破胞囊,在水中游动并侵袭鱼体后,在

DB43/T1216—2016

2

宿主皮肤或鳃上形成小囊泡完成生命周期世代(127

宿主皮肤或鳃上形成小囊泡

完成

生命周期

世代(127~154)h

一个

一个

一个

一个

,

小瓜虫生活史参见附录A图A.2。

3.4发病与流行

小瓜虫主要寄生于鱼的皮肤、鳍、鳃和口腔粘膜等部位,形成肉眼可见的白色小点状囊泡,严重时鱼体浑身可见小白点。病鱼体表充血,食欲下降或拒食,继发感染其它病原后,死亡率达60%以上。不同年龄段的各种淡水鱼都易感小瓜虫,鱼苗、鱼种与观赏鱼类更易感。

4诊断

4.1临床诊断

肉眼可见病鱼皮肤、鳍条和鳃瓣上形成许多直径约1mm的小白点,病情严重时,躯干、头、鳍、鳃和口腔粘膜等处布满小白点,体表似覆盖一层白色薄膜,有时眼角膜上也有小白点,并有大量粘液覆盖在体表和鳃丝。

有上述症状可初步诊断为小瓜虫病。

4.2形态学诊断

用载玻片刮取病鱼尾鳍或体表白点涂片,在低倍镜下观察,若发现一个视野有50个以上小瓜虫虫体,可确诊为小瓜虫病。若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