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椅子设计说明.pptx
文件大小:2.92 MB
总页数:27 页
更新时间:2025-06-13
总字数:约2.71千字
文档摘要

椅子设计说明

演讲人:

日期:

CATALOGUE

目录

01

02

03

04

设计理念定位

结构设计要点

材料应用体系

人体工学规范

05

06

产品验证标准

生产工艺流程

设计理念定位

01

设计灵感

灵感来源于现代简约风格与自然元素的结合,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借鉴与创新。

文化内涵

通过设计元素和细节,传达出产品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品位。

主题定位

以“舒适、实用、美观”为核心主题,强调人性化设计与自然和谐共存。

概念来源与主题表达

选用天然木材、金属、织物等材质,强调质感与舒适度,同时注重环保和可持续性。

材质选择

简约而不失细节,线条流畅,注重整体协调性和美感。

造型设计

采用自然、柔和的色彩,如米白、灰绿、深蓝等,营造舒适、宁静的氛围。

色彩搭配

风格调性匹配原则

用户特点

追求品质生活,注重家居环境的舒适与美观,喜欢简约风格,对传统文化有一定了解和认同。

目标用户画像分析

使用场景

家庭、办公室、公共场所等,需要舒适、实用、美观的椅子设计。

功能需求

除了基本的坐卧功能外,还关注椅子的可调节性、储物功能等附加价值。

人体工学规范

02

坐姿支撑点分布标准

座椅扶手设计

扶手的高度和角度应与手臂自然下垂的姿态相适配,为手臂提供支撑,减少肩颈和背部的负担。

座椅高度调节

根据人的身高和腿部长度,合理调节座椅高度,确保双脚能够平放在地面上,减轻腿部疲劳。

座椅靠背与腰部支撑

确保靠背能够紧密贴合背部,为腰部提供足够的支撑,减少腰部疲劳和压力。

靠背倾斜角度

根据人体工学原理,合理设计靠背的倾斜角度,使人体在坐姿时能够自然放松,减少背部和腰部的压力。

扶手间距与高度

根据人体双臂自然张开的角度和手臂长度,合理设计扶手的间距和高度,为手臂提供舒适的支撑。

座椅宽度与深度

根据人体尺寸数据,合理计算座椅的宽度和深度,确保不同体型的人都能舒适地坐在上面。

尺寸适配参数计算

座椅材质与软硬度

选择透气性好、柔软度适中的材质,使人体在长时间坐姿下不会感到闷热和不适。

座椅稳定性与耐久性

通过模拟实际使用场景和负载测试,验证座椅的稳定性和耐久性,确保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出现摇晃或破损的情况。

人体工学动态调整

座椅应具备良好的可调节性,能够根据个人的使用习惯和舒适度进行动态调整,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动态舒适性验证

材料应用体系

03

2014

主材类型性能对比

04

01

02

03

木材

强度高,稳定性好,易加工,但易受潮、变形。

金属

强度高,耐久性好,但成本高,加工难度大。

塑料

重量轻,成本低,易加工,但强度较差,易老化。

竹材

环保、韧性好,与木材相似,但易开裂、变形。

涂装

提高美观度和耐久性,防止腐蚀和划痕。

表面处理工艺要求

贴面

增强材料质感和视觉效果,但需保证胶合强度。

镀层

增强金属材料的防腐性能,但需注意镀层厚度和均匀性。

雕刻

增加艺术美感,但需保证不影响材料的结构性能。

01

02

03

04

环保与耐久性指标

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标准,保证室内空气质量。

甲醛释放量

表面耐磨性能需达到规定标准,延长使用寿命。

耐磨性

材料需经过防潮处理,以适应不同湿度环境。

耐潮性

产品应具有可回收性,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可回收性

结构设计要点

04

椅子的整体框架

采用优质木材或金属制成,确保椅子的整体承重能力和稳定性。

承重部位加固

在椅子的关键承重部位,如座椅下方、扶手与座椅连接处等,进行加固处理,以提高椅子的承重能力。

座椅材料选择

选用高强度、耐磨损的材料,如高密度海绵、优质布料等,增强座椅的舒适度和耐用性。

承重结构力学分析

组件连接创新方案

模块化设计

将椅子各部分进行模块化设计,便于拆卸和更换,降低维修成本。

01

柔性连接

采用柔性连接件,如橡胶套、弹簧等,使椅子在受力时能够缓冲压力,提高椅子的舒适度和稳定性。

02

便捷组装

设计简单易懂的组装流程,便于用户快速安装和拆卸,提高椅子的使用体验。

03

设计座椅高度调节机构,使椅子适应不同身高和坐姿的需求,提高椅子的适用性。

座椅高度可调

可调节部件配置

通过调节座椅的倾斜度,使用户在不同坐姿下都能得到舒适的支撑,缓解长时间坐着带来的疲劳感。

座椅倾斜度可调

根据不同用户的需求,设计扶手高度调节功能,使椅子更加人性化。

扶手高度可调

生产工艺流程

05

2014

模具开发技术规范

04

01

02

03

模具设计标准

依据产品设计图纸,确保模具设计的精确性和可靠性。

模具材料选择

根据生产批量和材质特性,选择适合的模具材料。

模具加工精度

确保模具的尺寸精度和表面粗糙度符合要求。

模具寿命管理

制定模具的维护、保养和更换计划。

工艺流程优化

合理安排工序和工艺流程,减少重复劳动和无效作业。

装配工序优化策略

装配精度控制

通过定位和测量技术,确保零部件的精确装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