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智’造借力AI引领世界》教学应用说明.docx
文件大小:34.82 KB
总页数:17 页
更新时间:2025-06-13
总字数:约1.05万字
文档摘要

《中国‘智9造借力AI引领世界》教学应用说明

--AI+教育研究中心谢强

报告深入探讨了中国制造业在人工智能(AI)技术推动下的发展现状、面临的挑战、未来趋势以及市场机遇。以下是核心内容和关键观点的总结:

一、中国制造业的智能化现状

灯塔工厂的领先地位:中国拥有全球最多的“灯塔工厂”(70座),这些工厂在自动化技术应用方面表现出色,涵盖传统和新兴行业,通过数字化管理和工业机器人等技术提升产品良率、降低停工风险,在营收、运营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取得突破,成为制造业领域的标杆。

中小型企业的滞后:尽管灯塔工厂表现出色,但全国327万家制造企业中,大多数中小型企业的自动化程度和数字化进程仍滞后,人工智能应用占比不高,仅停留在数字化进程的初级阶段,缺乏坚实的数字管理基础和对智能硬件迭代的跟进。

二、制造业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2010年以前):企业主要引进工业机器手臂和自动化工业系统,提升软件和硬件水平,处理重复性高工作,释放生产力。

第二阶段(2010至2015年):软件和硬件系统升级,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技术普及,软件系统拟人化,生产车间出现带机器视觉的协作机器手臂和移动机器人,人与系统互通性增强。

第三阶段(过去十年):人工智能优化技术成熟,人工智能模型从云端走向边缘侧,伺服器等工业产品虚拟化,使人工智能更容易嵌入,自动化可独立于云计算。

第四阶段(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生成式人工智能回归云端,带来能力飞跃,大模型能处理海量数据,提供拟人用户体验,吸收仿真技术生成的制造业数据,提高精准度。

第五阶段(未来展望):从明年起,更精准、可靠与可信的工业级智能体将普及,被制造企业采纳,同时大模型随着优化技术提升再次走向边缘侧,进入更复杂载体如仿人机器人。

三、机器视觉的发展与机遇

机器视觉的关键作用:机器视觉是智能制造的核心技术之一,应用于制造过程监控、质量检测改进、产品生成设计、人机协作、机器人自主行动系统等众多关键环节,对中国327万家制造企业具有普遍需求。

技术演进:传统机器视觉依赖规矩引擎,需专家编写大量规则;2010年代机器学习技术普及,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NN)的计算视觉系统精度提升;如今,大预言模型(LLM)衍生出视觉转换器(ViT),具备全局背景理解能力,机器视觉系统更强大。

中国企业布局:中国人工智能四小龙(商汤、旷视、云从和依图)在工业机器视觉早有布局,提供一站式训练工业缺陷检测算法模型服务;众多企业如思谋、梅卡曼德等积极布局全栈式工业机器视觉解决方案,部分企业针对特殊垂直行业提供服务;同时,中国企业

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四、国产机器人与大模型的结合

国产机器人崛起:中国是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尽管长期被四大家族垄断,但国产机器人厂商如新松机器人、埃斯顿等积极耕耘,逐渐占据市场装机量的三、四成,协作机器人和移动机器人解决方案在国内和海外市场取得成绩。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机遇与挑战:基础模型如大型语言模型(LLM)等为机器人处理更广泛任务提供可能,但国产机器人厂商面临缺乏大规模多样化机器人数据、硬件端英伟达GPU昂贵且耗电等挑战。不过,厂商可考虑其他芯片组供应商,利用合成数据和虚拟环境解决数据问题。

五、汽车行业的机器人革命

机器人技术的应用与优势:机器人技术在汽车行业应用广泛,可精确执行焊接、喷漆和装配等任务,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具备灵活性和适应性,满足不同车型和需求,降低劳动力成本,提高工作场所安全性,促进绿色制造。

机器人技术的历史与发展:自1956年第一个工业机器人Unimate发明以来,机器人技术在汽车行业的应用不断演进,从执行简单重复任务到如今的更灵活智能的工业机器人。

未来三年的关键机器人技术:根据Omdia分析,Delta机器人、自动导引车(AGV)和自主移动机器人(AMR)将成为汽车行业最重要的机器人技术,各地区偏好差异较大,亚洲尤其是中国对直角坐标机械手投资较多,协作机器人在汽车行业的作用日益重要。

六、从数字孪生到工业元宇宙

数字孪生的应用:制造业积极应用数字孪生技术,用于生产流程与作业过程的规划、建设、维护、优化和运营,通过整合实际工厂数据进行评估和分析,以优化决策。例如,哪吒汽车与达索系统合作,富士康采用西门子工业软件的仿真软件,海尔在其卡奥斯平台上全景还原工厂。

工业元宇宙的诞生与挑战:数字孪生技术发展催生工业元宇宙,允许用户通过设备与工业设备和场景互动,需具备系统稳定性、实时性、足够算力和存储支撑以及高速信息传递等条件。目前制造业企业面临边缘端算力不足等挑战,但Omdia相信这些挑战将被克服,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