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接生活,构建“乐活”道德与法治课堂
【摘要】近年来,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的主导思路转变为道德和做人的学习,它与一般的书本知识学习不同,必须是在生活中向生活学习。顺应道德与法治教材特点,扣住生活的三个维度即过去的、当下的和未来的生活进行适切链接。构建“乐活”道德与法治课堂要做到:连接过往,唤醒生活经验,提取道德有效价值,筑基“乐活”课堂;密接当下,体悟生活经验,透现道德内在意蕴,生成“乐活”课堂;对接未来,适用生活经验,促进道德持续发展,升阶“乐活”课堂。
【关键词】链接生活乐活道德与法治课堂
近年来,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的主导思路已经悄然转变为道德和做人的学习,它与一般的书本知识学习截然不同,必须是在生活中向生活学习,这已经成为广大德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的共识。笔者也以为,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顺应教材的生活化特点,顺势链接生活即抓住生活的三个维度——过去的生活、当下的生活和未来的生活进行适切的链接,让学生向生活学习道德,能有效地构建“乐活”道德与法治课堂。这里所说的道德与法治“乐活”课堂是指从学生的认知心理需要和经验需求出发,以链接生活为途径,为他们创设贴近生活、生动多元、活泼向上的学习环境,注重学生参与、体验和感悟,在质疑、探究、实践、运用、创造等诸多环节中真正体现主动与互动、双手与大脑并用、情感与智慧相激等教学原则,提高学生的生活智慧和道德智慧,促进学生心灵成长并能让学生充分享受快乐、健康、可持续的课堂。这样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快乐源于生活,生活创生灵动,灵动彰显活力,真正实现了“乐活”课堂的构建。
一、连接过往,唤醒生活经验,提取道德有效价值,筑基“乐活”课堂
细研道德与法治教材不难发现,教材中很多的初始环节,都会请学生讲述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呈现或者分享他人过去的生活情境。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样的设计,不能只是用于导课,而是要通过教材这一部分的学习,连接起学生的已有生活,通过引导来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并且整理、提取出有价值的道德内容,使学生在无可奈何、对错不能明辨之时,能“回望”自己曾经的经验、同学和他人从前的经验,从中找到当下的出路。这是一种生活经验的“反刍”,而道德教育的意义正是在这种“反刍”与“回望”中实现的。学生在与过往生活的连接中,因为熟悉,因为是曾经,所以都能易于、乐于沉浸其中,自然而然地全面唤醒过往的生活经验,获得有价值的道德内容,获得解决当下问题的方式方法,从而解开当下的道德困惑。
连接过往需要关注两点:一是教师课前要通过沟通、调查等方式,准确把握学生过往经验的基点,避免连接到那些不切实际或者远离学生现实生活的实例。只有切中学生心灵的或者学生熟知的过往生活经验,才能引导其有效地提取有价值的道德内容。二是道德在生活中的内隐性存在,往往使身在其中的人有着道德无意识状态,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道德两难情境、紧急情境和任务驱动情境等,再现这种道德的存在状态,再进行引导,就能使道德的意义和价值显现出来。如二年级下册《健康游戏我常玩》一课,教材的第一个环节设置的“什么游戏我常玩”就是对学生玩过游戏的“回望”,教师通过提前进行小调查、课前聊等,了解到学生常玩的游戏有哪些。随后,在上课伊始,结合教材中的四幅插图再现学生玩过的游戏场景:你追我跑、下棋、解鲁班锁等。为了激发学生潜在的道德意识,教师故意进退两难地和学生商量:“想陪你们玩玩游戏,可是老师都不知道你们想玩什么游戏,谁来告诉老师你们曾经爱玩的游戏有哪些呀?”学生一听能帮老师解决大难题,而且自己有这方面的过往经验,这个难题对自己来说也不难,纷纷情绪高涨,分享着自己和伙伴们、家人们过去常玩的游戏,一下子进入游戏情境。教师随机点拨,点评语提取了有价值的内容,成功地为“乐活”课堂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二、密接当下,体悟生活经验,透现道德内在意蕴,生成“乐活”课堂
无论是哪个年级的道德与法治教材,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设计了很多的现场体验活动,包括做小调查、亲自实践、交流展示、动手制作等,这些其实都是在引导学生向当下生活学习。教师要根据教材设計,密接学生当下的现实生活,用合适的方法引导学生去全心体会当下,在课堂上透现生活中内在的道德意蕴,不断生成“乐活”的道德与法治课堂。
需要注意的是,密接当下,指导当下,并不是将其过去与未来的生活割裂开,而是可以通过现场体验活动等将过去和未来结合起来,使三者始终贯通串联在一起。此外,有一些比较特殊的现实生活情境,比如逃生或者救护等,这些都不可能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就更加需要通过直击当下,模拟特定情境,通过演习等方式教学生学会妥善地处理当下的类似问题,从中获得道德智慧和实践智慧。如二年级下册《挑战第一次》中有一个板块“我们一起来挑战”。教师在让学生充分交流了每个人想尝试的事情和哪些事要大胆试一试后,接着进行梳理、规整和分类——需要大胆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