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走路不稳护理要点
汇报人:文小库
2025-05-06
目录
CATALOGUE
02
安全防护措施
03
康复训练方案
04
环境优化建议
05
家属指导内容
06
护理效果评价
01
症状评估与诊断
01
症状评估与诊断
PART
步态异常分类标准
步态异常分类标准
神经性步态异常
关节源性步态异常
肌源性步态异常
心理性步态异常
表现为肌张力增高或降低、腱反射异常、共济失调等。
由于肌肉无力、萎缩或肌张力增高导致,如偏瘫步态、鸭步等。
由关节病变引起,如关节炎、关节脱位等,表现为关节僵硬、疼痛。
由心理因素引起,如恐惧、焦虑等,表现为行走时步态不稳。
步态稍微异常,但不影响基本行走,跌倒风险相对较低。
轻度风险
步态明显异常,行走时需要他人协助或借助辅助工具,跌倒风险中等。
中度风险
步态严重异常,无法独立行走,跌倒风险极高。
重度风险
跌倒风险等级判定
详细询问病史
了解患者症状出现的时间、发展过程、伴随症状等。
体格检查
对患者神经系统、肌肉、关节等进行全面检查,寻找可能的病因。
实验室检查
如血常规、血生化、肌电图等,有助于明确病因。
影像学检查
如X线、CT、MRI等,可帮助发现骨骼、肌肉、关节等病变。
病因筛查流程规范
02
安全防护措施
PART
确保地面材料防滑,如使用防滑地砖、地毯等,并保持地面干燥。
确保通道无障碍,避免家具、电线等物品杂乱摆放。
确保室内光线充足,安装夜灯或地灯,避免光线过强或过弱。
如扶手、栏杆、安全网等,确保牢固稳定。
防跌倒设备配置要求
地面材料
通道安全
照明设施
防跌倒辅助设施
如拐杖、助行器、轮椅等,确保患者能够正确使用和操作。
行走辅助器
如防滑鞋、矫形器等,确保患者穿戴舒适、稳固。
穿戴设备
如座椅、马桶等,确保患者在使用时能够得到充分支撑。
辅助用具
辅助器具使用指导
01
02
03
突发状况应急预案
教会患者在突发状况下呼救或拨打紧急电话。
立即呼救
及时向家人、邻居或医护人员求助。
寻求帮助
如遇跌倒等紧急情况,及时采取止血、包扎等急救措施。
紧急处理
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如有不适应及时就医。
后续观察
03
康复训练方案
PART
平衡能力训练方法
静态平衡练习
让患者双脚与肩同宽,站立不动,维持稳定。逐渐增加难度,如在不平的地面进行练习。
01
动态平衡练习
在行走过程中,突然变换速度或方向,提高患者的反应能力和平衡能力。
02
平衡器械训练
使用平衡板、平衡球等器械进行平衡训练,增强患者对身体的控制能力。
03
肌肉力量训练
让患者逐渐增加负重量,提高下肢肌肉的承载能力。
负重练习
平衡与力量协调训练
结合平衡训练,使下肢肌肉在维持平衡的同时进行力量输出。
通过抗阻运动、等速运动等方式,增强下肢肌肉的力量和耐力。
下肢肌力强化策略
步态矫正技术要点
足底着地方式
训练患者以正确的足底着地方式行走,避免足尖或足跟过度着地。
01
帮助患者建立稳定的步态节奏,避免步态不稳或行走过快。
02
姿势调整
纠正患者行走时的姿势,如抬头、挺胸、收腹等,以提高行走的稳定性和美观度。
03
步态节奏控制
04
环境优化建议
PART
移除障碍物,确保通道宽敞,方便患者行走。
通道无障碍设计
选择低矮、稳定的家具,并靠墙放置,避免影响患者行走。
家具布局调整
01
02
03
04
选用防滑、耐磨的地板材料,避免使用光滑的地砖或地毯。
地面材料选择
保持室内光线明亮,但避免刺眼,以减少患者视觉干扰。
光线明亮柔和
家庭动线改造标准
紧急呼叫设备
确保紧急呼叫设备触手可及,方便患者随时呼叫。
防护设施安装
在床边、走廊等关键位置安装扶手和护栏,防止患者跌倒。
物品摆放有序
将常用物品放置在患者易于取用的位置,避免患者因取物而失去平衡。
门窗安全设计
选择安全性高的门窗,确保窗户有防护措施,防止患者跌落。
病房安全布局规范
日常活动路径规划
确定活动区域
根据患者情况,规划一个安全的日常活动区域,避免患者走到危险区域。
路径畅通无阻
确保患者日常行走的路径畅通无阻,避免家具、电线等杂物绊倒患者。
地面标识引导
在地面设置明显的标识,引导患者行走,如箭头、颜色等。
合理安排活动
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合理安排日常活动,避免过度疲劳。
05
家属指导内容
PART
辅助行走正确姿势
选择合适的辅助器具
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助行器,如拐杖、助行架等,确保患者行走时的稳定性。
01
行走姿势指导
家属应指导患者抬头挺胸,保持身体平衡,眼睛注视前方,步伐稳健,避免跌倒。
02
行走速度控制
患者应在家属陪同下,逐渐适应行走,避免过快或过慢的速度,以免发生危险。
03
药物管理注意事项
正确用药
家属应严格按照医生的指示给患者用药,不得随意增减剂量或更换药物,以免出现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