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PAGE页,共NUMPAGES页
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高二第二次月考考试历史
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50分)
1.据考古学家研究,陶寺遗址出土的蟠龙纹最初受良渚文化黑陶蟠蛇纹的启发,后又受到肖家屋脊文化(位于今湖北)玉龙的影响,最终形成了陶寺文化的蟠龙形象。据此可知()
A.中华文明起源存在碰撞交融B.黄河流域居于中华文化活动中心
C.早期国家时期蟠龙信仰普遍D.长江流域黑陶工艺早于黄河流域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材料“据考古学家研究,陶寺遗址出土的蟠龙纹最初受良渚文化黑陶蟠蛇纹的启发,后又受到肖家屋脊文化(位于今湖北)玉龙的影响,最终形成了陶寺文化的蟠龙形象”可知,材料讲述陶寺遗址中蟠龙纹的形成过程,它是受长江的中下游区域的良渚、肖家屋脊等影响而最终形成,A项正确;中华文明多元一体,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交相辉映,“中心”一词表达不准确,排除B项;陶寺遗址存于新石器晚期,具备了国家初始形态,并不是早期国家,排除C项;陶寺遗址出土的蟠龙纹最初受良渚文化黑陶刻画蟠蛇纹的启发不能说明制陶工艺的早晚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
2.良渚遗址出土了大量玉琮、玉璧等礼器,其中玉琮上雕刻的神人兽面纹在多个遗址中样式高度相似;遗址中还发现大型祭坛和高等级墓葬,墓葬中随葬品数量与种类差异显著。据此可推知,早期国家()
A.已形成稳固的跨区域统治秩序B.借助宗教信仰强化权力合法性
C.手工业专业化生产模式已确立D.通过礼仪制度规范社会资源分配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原始社会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墓葬总随葬品差异较大,说明此时出现了阶级分化,且遗址中出现了大量的礼器和玉器,也发现了祭坛和高等级的墓葬,说明墓葬已经有了一定的礼仪制度,并且不同的等级享有不同的社会资源配置,表明通过礼仪制度规范社会资源分配,D项正确;材料仅涉及了良渚遗址的内容,未涉及不同地区服从于良渚统治的信息,不能得出已形成稳固的跨区域统治秩序,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借助宗教强化世俗权力的内容,且材料中没有有效信息表明其通过宗教信仰体现权力的合法性,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手工业发展状况的具体信息,不能得出手工业专业化生产模式已确立,排除C项。故选D项。
3.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是生产分工与阶级分化。下列某遗址出土的器物组合中,最能反映这一特征的是()
A.石斧、石凿、砺石B.玉料、玉芯、石钻
C.陶纺轮、骨针、蚌饰D.玉钺、玉斧、玉璧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为本质题。根据题目具体时空信息可知准确时空为:新石器时代的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社会进步表现为生产分工(手工业专业化)与阶级分化(权力与地位的象征),玉钺、玉斧、玉璧均为玉制礼器,而非实用工具。玉钺象征军事权力,玉璧代表祭祀或贵族身份,体现阶级分化;同时,复杂玉器的制作需要专门工匠,反映手工业的专业化分工,D项正确;石斧、石凿、砺石:这些都是石器工具,用于农业或手工业,但更多体现生产工具的发展,不一定直接反映分工和阶级分化,排除A项;玉料、玉芯、石钻:这些是制作玉器的原材料和工具,显示手工业的专业化生产,但单独看更多说明生产分工中的手工业部分,但不确定是否直接联系到阶级分化,排除B项;陶纺轮、骨针、蚌饰:这些是纺织工具和装饰品,反映纺织业的发展和装饰品的出现,属于手工业分工,但蚌饰可能只是装饰,阶级分化不明显,排除C项。故选D项。
4.距今4700年左右的浙江湖州钱山漾遗址出土的蛋壳黑陶杯,其工艺特征与龙山文化高度一致;同时期长江中游石家河古城遗址的城墙夯筑技术与黄河流域陶寺遗址的技术同源。这些考古发现()
A.印证了夏文化已影响到长江流域B.表明早期国家政治体制已走向成熟
C.体现出手工业生产分工趋于细密D.为研究中华文明的融合提供了证据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湖州钱山漾遗址中蛋壳黑陶杯的工艺特征与黄河流域龙山文化高度一致,体现出技术标准的跨区域传播;夯筑技术同源反映出南北在大型工程建造上的共性,这些现象表明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华文明已形成跨区域的文化融合,D项正确;材料中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