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进入第一单元的学习。中医学的哲学思想。先来看下学习大纲。重点是阴阳和五行学说的概念、内涵以及基本内容。以及要知道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精气学说大纲中要求的是要掌握,但是考试很少考过。基本上没有过。所以这里大家作为一个熟悉了解内容。最后一节是中医学的思维方式,作为了解。
那我们先来看第一节,精气学说。
大家所了解的气:是在中学物理中学的气体。没有一定的形状、体积,能自由散布的物体。所以首先他是一种物质。像云气、水蒸气、或者我们鼻子闻到的气味,臭气等。是一种具体的物质。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气是一个非常复杂而重要的范畴。确定气的内涵有一定困难。但经多年的研究,对气的基本概念形成了一定的共识。气是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构成的本原。气的自身的运动变化推动着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与变化。气与宇宙万物相互渗透,成为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使万物相互感应而构成一个整体。这里有四点需要大家注意的,极细微物质,肉眼男看到的,具有运动的属性,它是抽象的,物质和功能的统一。。物质的属性,功能的统一。还有它的泛义。包括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比如人的精神状态:气节、气魄、气派、气馁、豪气、怒气、义气、英气逼人、正气、锐气、才气、和气、勇气、志气。?怒,或使人发怒:不要气我了,气恼,气盛(shèng),忍气吞声。?欺压:受气。具体表现有:?中医指能使人体器官发挥机能的动力:气功、气血、气虚。中医指某种症象:痰气、湿气、气虚、气亏、气堵……
气的概念最初源于“云气”说,后又以云气、风气、水气、呼吸之气概括提炼出气的一般概念。两汉时期气的概念被“元气论”所同化,汇流成“元气一元论”。认为元气是天地间自然存在的精微物质,为天地万物的本源。
一.精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或本体
精气学说认为:宇宙中一切事物都由精或气构成,宇宙万物的生成皆由精或气自身运动的结果,精或气是构成天地包括人类的共同原始物质。先哲虽皆认为宇宙万物由精气化生,但并不将此精气作为宇宙万物的最初本原。他们认为精气由道产生,或寓于太极之中,道或太极是宇宙万物的最初化生本原,而精气只是道生万物或太极生万物的中间环节,是构成宇宙万物的直接物质材料或元素。
道:道家哲学体系的核心,指先于物质而存在的精神的东西,产生天地万物的总根源。
太极:天地未分,阴阳未判的混沌之气。是化生万物的中间环节和物质材料。《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二仪,二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宇宙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两汉时期,精气学说逐渐被此时兴起的元气学说所同化,并进而发展为元气一元论。元气-元论认为,气是最原始的,是宇宙的唯一本原或本体,宇宙万物,包括人类,皆由气化生。对于精气化生宇宙万物的机理,精气学说认为,精气自身的运动变化,化生阴阳五行之气,阴阳二气的升降交感,五行之气的搀杂合和,生成了宇宙万物和人类。
精气在物质世界中存在的形式:
无形:肉眼看不见的处于弥散运动状态,充塞于无垠的宇宙空间。“太虚无形,气之本体”
有形:肉眼可见的处于精气凝聚而稳定状态,广泛存在于物质世界之中。“气合而有形”。
因此,宇宙之气是抽象的,无形的。此无形之气能化生有形之物,即所谓有形生于无形,因而形成了宇宙中的各种有形事物。
医学范畴中,精以有形而呈液态存在于人体的脏腑之中,是化气以推动和调控人体的各种功能的基本物质,是构成人体的最根本的物质。
(二)精气的运动和变化
精气(气)是存在于宇宙中的具有巨大能量的运行不息的极细微物质。由于精气的不断运动,使得由精气构成的宇宙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宇宙中一切事物的纷繁变化,都是精气运动的结果。
(1)气的运动形式:
理论上可概括为升、降、聚、散等几种。
升与降,聚与散,虽是对立的,但保持着协调平衡关系。
如《素问·六微旨大论》说: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为天;降已而升,升者为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明代王廷相认为,气有阴阳,天地未判之前只有一气而已,一气中即有阴阳,而阴阳相互感应,二气流行,生物不休。
升降理论举例:中气不升,肺气不降咳喘案陈男28岁,素有喘息性支气管炎病史三年,近5天因劳累加重,咳嗽,胸闷,喘促,气短,咳白粘痰,纳差,便溏,肛门有下坠感,舌质偏红,苔薄黄,脉细滑。用氨茶碱效不明显。辨证:中气不足,肺失肃降兼有伏火,治宜补中泻肺。处方:黄芪15g,党参12g,白术10g,柴胡6g,升麻3g,桑白皮10g,海浮石10g,杏仁10g,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剂。3剂后纳增,大便转实,咳喘减半,又服12剂症状均平。
按:此案属中气不升,肺气不降。咳嗽,胸闷,喘促等均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