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运动学基础试题库(含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共40题,每题1分,共40分)
1.腘绳肌的组成是
A、半膜肌、半腱肌
B、股二头肌、股薄肌、缝匠肌
C、股二头肌、半膜肌、半腱肌
D、腘肌、股薄肌、缝匠肌
E、腘肌、半膜肌、半腱肌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腘绳肌由股二头肌、半膜肌和半腱肌组成。股二头肌位于大腿后侧外侧,半膜肌和半腱肌位于大腿后侧内侧。这些肌肉对于膝关节的屈伸以及维持下肢的运动功能起着重要作用。
2.行走下肢在水平面的运动哪项是错误的
A、大约在步态周期的20%,股骨开始向相反的方向旋转即外旋
B、足跟触地后,股骨出现向内的旋转教师批阅
C、在整个步态周期中,骨盆向每个方向旋转的角度为3°-4°
D、在右足跟触地时,骨盆呈现逆时针方向的旋转
E、在步速和步长增加时,骨盆旋转变小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在步速和步长增加时,骨盆旋转会增大而非变小。正常情况下,步速和步长增加,身体为了维持平衡和协调运动,骨盆旋转变大。其他选项:大约在步态周期的20%,股骨开始外旋;在整个步态周期中,骨盆向每个方向旋转角度为3°-4°;右足跟触地时,骨盆呈现逆时针方向旋转;足跟触地后,股骨出现向内旋转这些描述都是符合正常步态运动规律的。
3.有氧运动最主要目的是
A、增加柔韧性
B、增加抗阻能力
C、增强肌力
D、增加关节活动度
E、增加心肺功能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有氧运动是指人体在氧气充分供应的情况下进行的体育锻炼。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持续的身体活动,提高心肺功能,使心脏更有效地泵血,肺部更充分地进行气体交换。增强肌力主要通过力量训练;增加关节活动度主要靠关节功能训练等;增加抗阻能力一般是抗阻训练的目的;增加柔韧性主要是柔韧性训练的目标。所以有氧运动最主要目的是增加心肺功能。
4.跌倒后发生的桡骨远端骨折,其所受到的力往往是:
A、复合力
B、压缩力
C、扭转力
D、拉伸力
E、剪切力
正确答案:A
5.关于步态周期的描述以下错误的是
A、在步速变慢时,双足支撑相在步态周期中所占百分比就会减少
B、在步态周期中,身体经历了2次双下肢支撑期和2次单下肢支撑期
C、在跑步时,双足支撑期消失
D、支撑相占了步态周期的60%,摆动相仅占了40%
E、一个步态周期分为支撑相和摆动相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在步速变慢时,双足支撑相在步态周期中所占百分比会增加,而不是减少,所以[A]选项描述错误。[B]在步态周期中,身体确实经历了2次双下肢支撑期和2次单下肢支撑期,该选项正确。[C]跑步时双足支撑期消失,通常单足交替支撑,该选项正确。[D]支撑相占步态周期约60%,摆动相占约40%,该选项正确。[E]一个步态周期分为支撑相和摆动相,该选项正确。
6.膝关节内侧半月板比外侧半月板易损伤,是因为()
A、外侧半月板比内侧半月板薄
B、内侧半月板比外侧半月板小
C、内侧半月板中间厚、边缘较薄
D、内侧半月板外缘与胫侧副韧带紧密相连
E、外侧半月板比内侧半月板厚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内侧半月板外缘与胫侧副韧带紧密相连,活动度相对较小,所以比外侧半月板更易损伤。外侧半月板比内侧半月板稍大且薄,其活动度相对较大,损伤几率相对较小。内侧半月板呈C形,中间薄、边缘厚;外侧半月板近似O形,较内侧半月板厚且小。
7.病人,女,28岁,正常产分娩一女婴,2个月后,由于劳累白天在沙发小睡后,出现腰骶部疼痛,无下肢放射性疼痛。查体:双下肢不等长,右侧骶髂关节触压痛(+),腰椎棘突旁压痛(-),其最可能得诊断是
A、类风湿关节炎
B、腰椎间盘突出
C、骨关节炎
D、椎管狭窄
E、骶髂关节紊乱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骶髂关节紊乱常因劳累、姿势不当等诱发,可出现腰骶部疼痛,查体可有双下肢不等长,骶髂关节触压痛等表现,该患者符合骶髂关节紊乱的特点。骨关节炎多累及多个关节,有软骨磨损等表现;椎管狭窄主要表现为间歇性跛行等;腰椎间盘突出多有下肢放射性疼痛等;类风湿关节炎多有关节畸形等表现,均与该患者不符。
8.老年人或动脉粥样硬化病人运动时收缩压明显升高的原因是
A、小动脉弹性降低
B、心率增快
C、心脏输出量增加
D、大动脉弹性降低
E、静脉弹性降低
正确答案:D
9.以下关于踝关节屈伸运动与足的运动中错误的是()
A、足背伸时兼有外展、外翻
B、足跖屈时,外侧缘降低
C、足跖屈时兼有内收、内翻
D、足背伸时,内侧缘抬高
E、足跖屈时,足尖朝内
正确答案:D
10.斜方肌受()和从上颈部发出的颈神经的前支所支配。
A、第十一对脑神经
B、肩胛背神经
C、胸长神经
D、肩胛下神经
E、肩胛上神经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斜方肌受第十一对脑神经(副神经)和从上颈部发出的颈神经的前支所支配。副神经支配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其中支配斜方肌的分支在胸锁乳突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