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一、教学基本情况
课程名称:外科学
本课时内容:二尖瓣狭窄
授课对象: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
课时数:1课时(50分钟)
教材:外科学第3版,赵玉沛陈孝平,人民卫生出版社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二尖瓣狭窄的定义、临床表现及诊断。
2、熟悉:二尖瓣狭窄的病因、病理生理学改变。
3、了解:二尖瓣狭窄的流行病学与鉴别诊断,介入治疗及外科治疗的指征和禁忌证。
4、拓展:二尖瓣狭窄的最新治疗进展(经导管二尖瓣置换术,二尖瓣成形术,胸腔镜下二尖瓣置换术)。
【能力目标】
1、分析能力:启发学生将二尖瓣狭窄的病理生理学改变与临床表现结合起来进行理解分析,深入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从而提高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2、临床思维:延续临床表现→诊断→治疗这条中心路线,使学生体验从临床表现经诊断到治疗的完整思维过程,培养学生正确的临床思维能力。
3、人文素养:向学生介绍疾病治疗的最新进展,传授最前沿知识,期待立志从事心血管疾病领域相关工作的医学生锐意进取,为相关领域技术的发展创新贡献新生力量。
二、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50分钟)
课程导入及解剖知识
课程导入
1分钟
二尖瓣的解剖
3分钟
二尖瓣狭窄的病因
病因学(风湿热)
4分钟
病理解剖
1分钟
二尖瓣狭窄的病理生理
病理生理
6分钟
二尖瓣狭窄的诊断
临床表现
13分钟
辅助检查
5分钟
诊断及分度
6分钟
二尖瓣狭窄的治疗
内科用药
2分钟
3
总结
外科手术
治疗进展
总结、思考题及文献
4分钟
1分钟
4分钟
三、教学思想
1、心脏瓣膜病课程内容丰富,知识点繁多,主要的疾病:二尖瓣狭窄与主动脉瓣狭窄,这两种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较为典型,是需要着重学习理解的疾病。以二尖瓣狭窄的病生理机制为突破口,帮助学生理解心脏瓣膜病的总体病程发展。并由此举一反三,引导同学归纳总结,便于知识点的系统记忆,避免混淆。
2、课程中将临床症状作为课程的核心重点内容。以“路口交通拥堵”作为比喻,作为明线开展逐步授课。以二尖瓣狭窄的分度作为暗线贯穿其中,将症状、体征、治疗进行串联。每一部分内容均环环相扣,使同学体验从诊断到治疗的完整思维过程,希望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临床思维方法。
3、课程按照教科书既定编纂顺序进行讲授,但其中含跳跃性讲授内容,以此顺序讲授,可更方便学生系统学习。
四、教学分析
【1】教学重点
1、二尖瓣狭窄的病理生理机制
2、二尖瓣狭窄的临床表现
3、二尖瓣狭窄的诊断(含分度)
【2】教学难点
【难点1】二尖瓣狭窄的病理生理机制
1、难点分析:
二尖瓣狭窄的病理生理机制较为复杂,并且授课时与其他心脏瓣膜病一同讲授,学生极容易混淆,印象不深。同时这部分内容又是此后需要重点掌握的临床表现以及治疗原则的重要基础,对其进行透彻理解意义重大。
2、教学对策:
通过设计气球打气的模拟实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给学生以直观的
4
对比和感受。再通过图片演示及其他类比手段,结合生活实际,反复强调。提炼病理生理机制中极少而精炼的关键词使学生记忆,加深印象。
【难点2】二尖瓣狭窄的临床表现
1、难点分析:
二尖瓣狭窄的临床表现典型、突出,但普遍存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因为这部分内容与病理生理机制结合极为紧密,需杂糅讲授。
2、教学对策:
前期对病理生理机制重点施教,使学生透彻理解关键点。以“缺血”“淤血”两个简单词汇进行分类,对典型症状进行归类。充分运用解剖图片进行演示教学。并以口诀形式指导学生记忆,理解病情发展演变过程。
五、教学方法和策略
1.PPT:最主要教学手段,展示重要概念、机制、模式图等,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有效的表达,帮助学生理解抽象内容。
2.板书:对课程重要知识点进行概括总结,在课程全程起到反复提示作用。
3.教具:使用心脏模型及模型的拆分,展示心脏解剖结构,帮助病理生理学讲解。
4.教学视频:展示疾病治疗的前沿进展,调动兴趣,引导课后拓展阅读
5.课堂提问:在授课过程中穿插提问,积极调动学生参与分析,激发思维。
六、学情分析
本节课授课对象为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医学本科生。学情特点如下:
1.具备一定专业基础知识,但瓣膜病变在以往教学课程中(如解剖课程)涉及并不多,需要重新回顾温习;
2.八年制临床医学生思维活跃,理论基础扎实,学习态度积极,教学内容可适度扩展及深入;
3.可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实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4.八年制临床医学生自学能力强,能够通过预习掌握部分知识点,但对课堂知识的概括能力、系统归纳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相对欠缺。
5.学生专业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对于重点专用词汇进行英语教学,多次重复,便于同学理解、记忆和应用这些重点英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