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深度烧伤的规范化治疗.pptx
文件大小:4.84 MB
总页数:27 页
更新时间:2025-06-13
总字数:约2.56千字
文档摘要

深度烧伤的规范化治疗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ATALOGUE

01

深度烧伤概述

02

病理生理学基础

03

急救处理原则

04

创面管理技术

05

并发症防治策略

06

康复治疗体系

01

深度烧伤概述

烧伤深度分级标准

01

深度烧伤分类

根据烧伤深度,将烧伤分为浅度烧伤、中度烧伤、深度烧伤和四度烧伤。

02

深度烧伤特点

伤及皮肤全层,甚至可伤及肌肉、骨骼或内脏器官,表现为创面修复依赖于手术植皮或瘢痕修复。

临床表现与诊断要点

创面焦痂或炭化,干燥、无渗液,感觉丧失,可见粗大栓塞的树枝状血管网。

创面表现

患者可出现休克、感染、电解质紊乱等严重并发症,需及时救治。

全身表现

根据烧伤深度、创面表现以及患者全身情况,综合判断烧伤严重程度及并发症。

诊断要点

流行病学数据统计

并发症

深度烧伤容易引发感染、瘢痕增生、功能障碍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03

深度烧伤的死亡率较高,尤其是四度烧伤,需要及时救治和精心护理。

02

死亡率

发病率

深度烧伤的发病率在不同地区和人群中有所不同,但总体来说占烧伤总数的比例较高。

01

02

病理生理学基础

组织损伤机制

热力直接损伤

炎症反应

微循环障碍

氧化应激

深度烧伤导致细胞及组织坏死,胶原蛋白变性和凝固。

烧伤后局部血管扩张,炎性介质释放,引发红肿、疼痛等症状。

烧伤后微循环灌注不足,导致组织缺氧、水肿及进一步坏死。

烧伤产生大量自由基,攻击细胞膜、蛋白质和DNA,加剧组织损伤。

烧伤后全身免疫系统被激活,白细胞升高,炎症因子大量释放。

免疫细胞激活

全身炎症反应特点

烧伤后多种炎症介质相互作用,形成炎症介质瀑布效应。

炎症介质瀑布

严重烧伤可引发远程器官功能损伤,如肺、肝、肾等。

远程器官损伤

烧伤后免疫系统功能异常,易感染及发生脓毒血症。

免疫功能紊乱

微循环障碍影响

局部微循环障碍

烧伤后局部微循环灌注不足,导致组织缺氧、水肿和坏死。

微血栓形成

烧伤后微循环内易形成微血栓,进一步加剧组织缺血缺氧。

血管通透性增加

烧伤后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体液外渗和局部水肿。

组织代谢障碍

烧伤后微循环障碍导致组织代谢异常,乳酸堆积,加重组织损伤。

03

急救处理原则

现场急救四步法

6px

6px

6px

迅速脱离热源,熄灭火源,避免烧伤进一步加重。

消除致伤源

用干净的纱布或布类覆盖创面,避免污染和二次伤害。

保护创面

用清洁的冷水浸泡或冲洗烧伤部位,以降低皮肤温度,减轻烧伤程度。

冷水冲洗

01

03

02

尽快将患者转送至具备烧伤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

迅速转运

04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补液计划,包括补液种类、速度和总量。

制定补液计划

监测尿量,以评估肾脏功能和补液效果。

监测尿量

01

02

03

04

根据烧伤面积和深度,估计体液丢失量。

评估烧伤面积和深度

根据病情变化,随时调整补液方案,确保体液平衡。

调整补液方案

液体复苏方案计算

评估呼吸状况

检查患者的呼吸状况,判断是否有吸入性损伤或呼吸困难。

保持呼吸道通畅

采取侧卧位或头后仰等姿势,保持呼吸道通畅。

准备急救器材

准备吸引器、气管插管等急救器材,以备随时使用。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深度和节律等病情变化,及时处理。

气道管理优先级

04

创面管理技术

清创术式选择

对于深度烧伤,焦痂会阻碍伤口愈合,应选择切除焦痂的手术方式。

切除焦痂

尽可能保留间生态组织,减少创面加深的可能性。

保留间生态组织

彻底清除创面坏死组织,防止感染和病情恶化。

切除坏死组织

生物敷料应用规范

敷料使用方法

按照敷料使用说明书进行规范操作,确保敷料与创面紧密贴合。

03

根据敷料渗湿情况及时更换,避免细菌滋生和交叉感染。

02

敷料更换频率

选择合适的生物敷料

根据创面的大小、深度、部位以及渗出量等,选择合适的生物敷料。

01

植皮与皮瓣修复

根据创面情况选择自体皮、异体皮或人工皮等植皮方式,以及邮票植皮、网状植皮等术式。

植皮术选择

皮瓣修复方法

术后护理

对于较大或特殊部位的创面,可选择皮瓣修复,包括随意皮瓣、轴型皮瓣等。

植皮和皮瓣修复后需保持创面清洁干燥,避免感染;同时,要密切观察皮瓣的血运情况,及时处理血管危象。

05

并发症防治策略

感染控制路径

抗生素治疗

选择敏感的抗生素,确保剂量和疗程足够,避免滥用。

01

创面处理

及时清理伤口,清除坏死组织,保持创面清洁。

02

隔离措施

采取隔离措施,防止交叉感染。

03

营养支持

提供充足的营养,增强患者免疫力。

04

多器官衰竭预防

快速补充血容量,预防休克。

早期液体复苏

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心率、血压等指标。

监测生命体征

采取措施保护心、肺、肾等重要器官的功能。

器官功能保护

应用抗炎药物,减轻组织损伤和炎症反应。

抗炎治疗

压力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