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烧伤用药护理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ATALOGUE
01
烧伤创面评估标准
02
清创处理操作规范
03
局部用药实施方案
04
感染预防控制要点
05
康复期护理管理
06
患者教育核心内容
01
烧伤创面评估标准
轻度烧伤
伤及表皮浅层,生发层健在,表现为红肿、疼痛、干燥、无水疱。
中度烧伤
伤及表皮的生发层、真皮乳头层,表现为有水疱形成,水疱皮剥脱后创面微湿、红白相间。
重度烧伤
伤及皮肤全层,甚至肌肉、骨骼或内脏器官,创面呈焦痂或炭化,有水疱但水疱皮剥脱后创面微湿、红白相间或苍白。
02
03
01
烧伤程度分级判断
观察创面颜色
浅度烧伤创面呈红斑状,深度烧伤创面苍白或焦黄。
深度特征识别方法
疼痛程度
浅度烧伤疼痛剧烈,深度烧伤疼痛迟钝或消失。
创面湿润程度
浅度烧伤创面较湿润,深度烧伤创面干燥或有焦痂。
创面愈合时间
浅度烧伤愈合较快,深度烧伤愈合较慢并可能留下瘢痕。
01
02
03
04
将人体表面积划分为9个区域,每个区域占总体表面积的百分比为9%或4.5%,再加上年龄、性别等因素进行修正。
中国新九分法
手掌法
图形估算法
以患者手掌面积为1%计算烧伤面积,适用于小面积烧伤。
将烧伤部位与特定图形进行比对,估算烧伤面积。此方法较为粗略,但便于快速评估。
面积计算临床公式
02
清创处理操作规范
冲洗伤口前准备
确保手部清洁,佩戴无菌手套和口罩,准备无菌生理盐水或消毒液。
伤口消毒处理
用适当的消毒剂对伤口进行消毒,杀死细菌,防止感染。
伤口冲洗方法
用无菌生理盐水或消毒液彻底冲洗伤口,去除污物和异物,注意避免伤口感染。
无菌冲洗消毒流程
坏死组织清理原则
使用无菌器械将坏死组织和焦痂彻底清除,直至露出健康组织。
清理坏死组织
通过观察伤口颜色、质地和气味等,识别出坏死组织和焦痂。
识别坏死组织
清理后,再次对伤口进行消毒,并用无菌敷料覆盖保护。
伤口清创后处理
根据伤口情况选择适当的生物敷料,如胶原蛋白敷料、壳聚糖敷料等。
生物敷料种类
敷料作用机制
敷料更换频率
不同生物敷料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如促进细胞生长、止血、减轻疼痛等。
根据伤口情况和生物敷料特性,合理确定敷料更换频率,避免过度刺激伤口。
生物敷料选择策略
03
局部用药实施方案
适用于干燥或有渗出物的烧伤创面,如红霉素软膏,有抗菌和润滑作用。
软膏剂
适用于烧伤部位水肿明显或需要快速冷却的创面,如芦荟凝胶,具有清凉、止痛效果。
凝胶剂
适用于湿润或轻度烧伤表面,易于涂抹,能形成保护层,如磺胺嘧啶银乳膏。
乳膏剂
外用药膏分类指导
抗菌药物涂抹技巧
使用生理盐水或适合的消毒液清洗创面,去除污物和坏死组织。
涂抹前清洁创面
避免过量使用,以免造成药物浪费或产生耐药性,通常每4-6小时涂抹一次。
适量涂抹
将药膏均匀涂抹在烧伤部位,确保药物能全面覆盖创面,不留死角。
均匀涂抹
对于深二度或更深程度的烧伤,使用生长因子可促进伤口愈合,减少疤痕形成。
深度烧伤
生长因子使用指征
当烧伤创面愈合速度明显慢于正常时,可考虑使用生长因子促进愈合。
创面愈合缓慢
当烧伤创面存在感染风险或已出现感染时,使用生长因子可加速愈合,降低感染风险。
创面感染风险高
04
感染预防控制要点
局部症状
观察烧伤周围是否出现红肿、疼痛、渗液等症状,以及这些症状的变化趋势。
血液检查
定期进行血液分析,检查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等指标,以评估感染程度。
全身症状
监测患者是否出现发热、寒战等全身性感染症状。
炎症指标监测标准
用药时机
在烧伤后立即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并根据患者情况调整用药方案。
药物选择
根据烧伤程度、伤口情况、患者过敏史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抗生素种类和剂量。
用药途径
可通过口服、静脉注射、外用等多种途径给予抗生素,确保药物在伤口处达到有效浓度。
抗生素应用规范
初期阶段
在烧伤后的初期,由于伤口渗液较多,应每天更换敷料,以保持伤口清洁和干燥。
敷料更换频率建议
中期阶段
随着伤口逐渐愈合,渗液减少,可根据实际情况每2-3天更换一次敷料。
后期阶段
在伤口愈合的后期,可进一步延长敷料更换时间,但应密切关注伤口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05
康复期护理管理
采用弹力套、弹力绷带等对瘢痕部位进行压迫,以减少瘢痕增生。
压力疗法
药物治疗
激光治疗
使用抗瘢痕药物,如硅酮类、糖皮质激素类等,涂抹于瘢痕处,抑制瘢痕增生。
采用特定波长的激光照射瘢痕,破坏瘢痕内血管,抑制瘢痕增生。
瘢痕增生干预措施
关节功能锻炼方案
对于关节僵硬的患者,可采用关节被动活动器或手法进行关节松动训练。
被动性运动
鼓励患者进行关节主动活动,如握拳、伸指等,促进关节功能恢复。
主动性运动
在关节活动范围内,给予适当的阻力,以增强肌肉力量和关节稳定性。
抗阻力运动
选用合适的保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