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伤疾病护理常规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ATALOGUE
01
病情评估与分类
02
急救处理规范
03
创面处理技术
04
感染防控措施
05
康复护理方案
06
患者教育重点
01
病情评估与分类
烧伤深度分级标准
伤及表皮层,生发层健在,表现为红肿、疼痛、干燥、无水疱。
浅度烧伤
伤及真皮乳头层,局部有水疱形成,去疱皮后创面微湿,痛觉敏感。
中度烧伤
伤及真皮网状层,创面红白相间或蜡白,痛觉迟钝或消失,需植皮修复。
深度烧伤
烧伤面积计算方法
中国新九分法
将人体表面积划分为9个区域,再按区域面积百分比计算烧伤面积。
01
手掌法
以患者自己的手掌面积为基准,估算烧伤面积。
02
目测法
根据烧伤部位和面积,凭经验直接估算烧伤面积。
03
全身并发症风险评估
6px
6px
6px
大面积烧伤后,体液大量渗出,易导致低血容量性休克。
休克
烧伤后体液丢失,易导致电解质紊乱,如低钠血症、低钾血症等。
电解质紊乱
烧伤后皮肤屏障受损,易感染细菌、真菌等病原体。
感染
01
03
02
烧伤后烟雾吸入、呼吸道烧伤等,易导致呼吸功能受损,出现呼吸困难、低氧血症等。
呼吸功能受损
04
02
急救处理规范
脱离致伤源操作要点
迅速离开火源,脱去燃烧的衣服,就地翻滚或用厚实的衣物、毯子包裹身体灭火。
火焰烧伤
化学烧伤
电烧伤
立即脱去被化学物质浸湿的衣物,用大量清水持续冲洗伤处,至少20分钟以上。
迅速切断电源,用绝缘物体挑开电线,检查患者呼吸心跳,如有停止,立即心肺复苏。
液体复苏管理方案
评估烧伤面积和深度,制定补液计划,防止休克。
01.
口服含盐饮料或烧伤专用饮料,避免大量饮用白开水。
02.
静脉补液时,遵循先盐后糖、先快后慢的原则,避免过量或过快。
03.
气道保护与氧疗原则
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鼻分泌物和呕吐物。
1
呼吸困难者,给予氧气吸入,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2
密切观察呼吸情况,及时调整氧流量,避免氧中毒。
3
03
创面处理技术
清创消毒操作流程
清洗伤口
清创处理
伤口消毒
伤口评估
使用无菌生理盐水或清水彻底清洗伤口,去除污垢和残留物。
使用适当的消毒剂,如碘酒、酒精或双氧水,对伤口进行消毒,杀死细菌,防止感染。
去除伤口周围的坏死组织、异物和血肿,保持伤口清洁,有利于愈合。
评估伤口的深度、范围、渗出情况和周围组织的损伤程度,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敷料选择与更换策略
根据伤口情况选择合适的敷料,如纱布、棉垫、泡沫敷料等,以达到保护伤口、吸收渗出物、促进愈合的目的。
敷料选择
敷料更换频率
伤口观察
根据伤口渗出量和敷料的湿润程度,及时更换敷料,避免细菌滋生和感染。
每次更换敷料时,要仔细观察伤口情况,如有红肿、渗液、异味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手术干预时机判断
伤口情况
对于深度较大、渗出较多、难以愈合的伤口,应及时进行手术清创和缝合,以促进伤口愈合。
02
04
03
01
全身状况
考虑患者的全身状况,如年龄、营养状况、免疫力等因素,以确定手术时机和手术风险。
周围组织损伤程度
评估周围组织的损伤程度,如是否涉及到肌肉、骨骼、神经等重要组织,以确定手术方式和范围。
并发症情况
如有出现感染、休克等严重并发症,应立即进行手术干预,以挽救患者生命。
04
感染防控措施
创面微生物监测频率
每周至少进行一次创面微生物培养,了解感染情况,指导治疗。
常规监测
对于感染严重、渗出物多的创面,应每日或隔日进行微生物培养,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密切监测
采用标准的采样方法,如无菌棉签或无菌棉球采集创面分泌物,送实验室进行培养鉴定。
监测方法
抗生素使用指征
明确感染
在创面微生物培养结果明确前,可依据临床经验选用广谱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01
针对性用药
创面微生物培养结果明确后,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避免盲目用药和滥用抗生素。
02
用药途径
根据感染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抗生素给药途径,如口服、外用、注射等。
03
隔离病房管理规范
保持隔离病房的整洁、安静、舒适,定期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
病房环境
医护人员防护
患者管理
进入隔离病房的医护人员需穿戴防护用品,如隔离衣、手套、口罩等,接触患者前后需洗手或手消毒。
严格限制患者活动范围,避免交叉感染;对于必须外出的患者,应采取防护措施,如佩戴口罩、穿隔离衣等。
05
康复护理方案
关节功能锻炼计划
早期活动
循序渐进
被动运动
功能锻炼
在医护人员指导下,烧伤后尽早进行关节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预防关节僵硬。
对于无法主动活动的患者,应由护理人员帮助进行被动运动,确保关节活动度。
根据烧伤部位和严重程度,逐渐增加活动范围和强度,避免过度运动导致损伤。
针对不同关节和肌肉功能,制定个性化的锻炼计划,如握拳、伸展、旋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