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5年初高中衔接专题“身心健康、有效‘双减’、学习意识与教育理念”判断方法阐释与训练++.docx
文件大小:50.94 KB
总页数:8 页
更新时间:2025-06-13
总字数:约9.84千字
文档摘要

2025年初高中衔接专题“身心健康、有效‘双减’、学习意识与教育理念”判断方法阐释与训练

考点:

1.写作——“双减”

2.写作——“填鸭式教育”“快乐教育”

3.写作——“惩戒权”

4.写作——“教育”

【考点研究】

一、作文话题“身心健康、有效‘双减’、学习意识与教育理念”判断方法

1.核心概念界定与关联性判断

(1)身心健康

判断依据:是否强调学生身体机能与心理状态的平衡发展(如抗压能力、情绪管理)。参考中心理健康教育教案设计的生物钟规律、考试焦虑调适等内容。

关联性:若材料涉及劳逸结合、体育/美育实践、心理疏导案例,需优先纳入此维度。

(2)有效‘双减’

判断重心:聚焦政策落地实效,而非单纯描述政策内容。

减法层面:作业量压缩、校外培训规范(如1提到的压减作业总量、中教培机构转型案例)。

加法层面:课堂提质、课后服务创新(如专家观点政策需做好加减法)。

争议点识别:若材料呈现家长焦虑(如补不补课我做主)、执行矛盾(如课后服务争议),需辩证分析。

(3)学习意识与教育理念

学习意识:指向学生主动性(如自主规划、探究精神),参考中学习动机调适学习策略优化。

教育理念:涵盖家校社协同(如家长投诉事件)、全面发展观(如工匠精神时间意识专题)。

2.话题融合度评估方法

(1)单一话题or交叉议题?

若材料仅讨论作业减负(单一双减),需引申至身心健康(如过重负担的危害)及教育理念(如评价体系改革);

若材料包含多元素(如漫画题教育内卷+玩的意义),需分层拆解关联点:

(2)时代性检验

符合政策导向:如强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呼应青年视角:如要求体现新时代青年思考,需联系冬奥运动员玩得开心等案例。

3.立意提炼技巧

(1)矛盾分析法

例:双减政策理想(减负增效)与现实困境(家长焦虑)的冲突→提出协同治理方案(家校理念升级)。

(2)概念重构法

重新定义学习意识:从分数竞争转向终身成长(参考记忆策略、生物钟规律的科学支撑);

创新解读教育理念:如新东方转型直播体现教育跨界融合的应变智慧。

(4)以小见大策略

微观案例:某校课后服务引入心理课程(教案设计)→宏观理念:教育回归人的全面发展。

4.高分立意方向示例

(1)破立结合型

《减负不减质,构建教育新生态》

破:唯分数论对身心健康的侵蚀;

立:双减下自主学习能力培育与多元评价体系探索(专题)。

(2)辩证升华型

《从被动装载到主动生长》

学习意识觉醒:双减释放的时间转化为探究空间(苏翊鸣玩的价值);

教育理念迭代:从机械训练到人格塑造(江梦南案例)。

5.避坑指南

避免空谈政策:需结合具体场景(如直播带货案例体现创新应变);

勿割裂三者关系:如写身心健康时,需点明双减是保障手段,学习意识是内生动力。

【考点示例】

一、写作——“双减”

【考点解读】

1.审题

2.立意

3.范文

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1年内有效减轻、3年内成效显著,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近日,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获知这一消息,不少网友给予热情点赞,认为“双减”让学生走出课堂,还以学生的童年和少年,能化解社会上的教育焦虑。但也有家长表示担心,这样彻底放松下来的中小学生,成绩下滑了怎么办?还有中学生提出:双减政策学生减负了,那么中考和高考的难度会降低吗?也有一线教师指出:“双减”是一道减法题,其实还是一道加法题。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指向的是回归教育本质,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这无疑是一个做加法的过程。

教育乃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很多人对于这次“双减”政策的实施报以不同的态度和观点。你是如何看待的呢?请在全面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材料有两段,第一段写“双减”政策的出台;第二段写这一消息引起的反响。

“认为‘双减’让学生走出课堂,还以学生的童年和少年,能化解社会上的教育焦虑”是从“化解社会上的教育焦虑”角度对“双减”予以了肯定。

“但也有家长表示担心,这样彻底放松下来的中小学生,成绩下滑了怎么办?还有中学生提出:双减政策学生减负了,那么中考和高考的难度会降低吗?”是人们对“双减”政策实施后,学生成绩的担忧。从中我们可以感受的到,这部分人对“双减”的误解,其实“双减”并并不意味着让学生“彻底放松”,更不是让孩子“不努力”,而是让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回归各自的本色,给学生更多自由的时间,促进其全面发展。

“也有一线教师指出:“双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