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1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讲课稿.docx
文件大小:29.98 KB
总页数:10 页
更新时间:2025-06-13
总字数:约7.77千字
文档摘要

大家好。这学期《中医基础理论》这门课由我给大家讲解,我的名字ppt和课表上都有。首先介绍下这门课。大家可以先翻开目录。重点在第一章、第二章和第八章、第九章。第一、二章属于入门基础,想要学好中医学必须要掌握。第八、九章接近于临床诊察疾病的过程。中医上讲究望闻问切,第八章正好是其内容。刚刚开始上课的头一两周,大家都是比较认真的,笔记也是做得最全的。但是越到后面,书会越来越干净。那么最后复习咋办呢。最怕老师说没有重点、或者整本书都是重点。当初我们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时,我们的老师就说一本书都是重点。或者给我们勾重点的时候,整本书都勾完了。为避免大家以后复习时不知道如何复习。我们把书翻到222页,看下教学大纲。按着教学大纲复习总归不会有问题的。前面可以简单快速浏览一遍。主要看【知识教学目标】这一栏。哪些是需要掌握的,哪些是需要熟悉了解的,他都归纳好了。再结合我上课讲的知识内容,大家以后复习会更清楚些。讲了复习,肯定更加关心的是考试怎么考。我这门课是必修课,期末肯定闭卷考试,占80%。剩下20%是平时成绩。包括课堂点名,迟到,旷课等。另外学校实行无手机课堂,我虽然不是很赞成,但是既然学校制定了这项规定,该遵守的规矩还是要遵守。下课玩没关系。但是上课就不要拿出来了。发现一次平时成绩扣五分。当然平时课堂回答问题也会相应的加分。介绍完整个这本书的体系。那么我们现在来学习这门课。

我们先来看一张图片,前段时间很火的一部网剧,大家有没有看过?里面有这么一个桥段,女主因与男主闹别扭时,夜晚独自一人在后花园散步,按着古代宫廷剧的剧情,他有可能就会被陷害或者被害,正好当女主走到湖畔的一个凉亭中时,被人从后面推入湖中。过了很久都没有发现。等男主发现时,女主已经没了气息,无力回天了。请了好多太医,都是束手无策。就在此时,以为蓝衣白发的老者,窜入房中,说:他有办法救活女主。但是想要救活她,必须签订血契。血契便是以血脉相连,借八王爷之命,与八王妃共存。你若一人死去,那另一人也将同去。直白的说,就是生死共存亡。男主为救女主,男主痛快的决定。帘帐之中,他二人盘腿闭目相对,蓝衣老人以手指引出灵气,为二人签下血契。男主虚弱的倒在一旁,蓝衣老人看着静坐的女主,脸上却显出了惊讶的神情。再让御医来探,曲小檀果真脉象平稳,又得新生。

在古代呢。我们又把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可能成为巫医。巫医是一个具有两重\t/item/%E5%B7%AB%E5%8C%BB/_blank身份的人。巫医,即巫师和医师,古人多求救助于鬼神以治病,既能交通鬼神,又兼及医药,是比一般巫师更专门于医药的人物。春秋之时,巫医正式分家,从此巫师不再承担治病救人的职责,只是问求鬼神,占卜吉凶。而大夫(医生)也不在求神问鬼,只负责救死扶伤,\t/item/%E5%B7%AB%E5%8C%BB/_blank悬壶济世。很多人不相信中医也是这一点,觉得他是一种邪术,像周易八卦等。那你所理解的中医又是什么?

我们常常看到中医院有老大夫把着脉,通过望闻问切,不需要开检查单就能了解病情情况,还有中药房抓药,针灸等等。这些都是中医的范畴。

那我们看看在这一章中我们学习的内容。

在绪论中,要给大家介绍什么是中医、中医学、中医学理论体系、以及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和中医学的学习方法。其中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个整体观念,一个辨证论治是重点也是难点。四大经典需要大家记忆。以及发展中的一些著作等。

比如感冒发烧,你会发现老年人会在脖子上揪痧,揪的红愣愣的。或者熬大蒜水、生姜水喝。还有些年轻人呢,或直接去药店买布诺芬、阿司匹林等解热镇痛药。就是在处理问题是有不同的方法,而中医呢,以中国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都是长期经验积累而成。比如家里种金银花可以预防感冒。(金银花可以发散风热、清热解毒、利咽的作用)。治疗小儿挑食偏食等,可以挑疳积等等。这是由长期经验积累,慢慢上升为理论基础,也就形成了中医基础理论。它跟藏医、蒙医、苗医等则被称为民族医学。共同属于中国传统医学范畴。现代医学,也就是西医学。主要是以欧洲文化为中心建立起来的西方医学。

中医学:它肯定是医学范畴。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的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它是一门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而不是古代所说的巫医、看手相、看面相等。也不是算命。算命是一种迷信,是让你相信这个事实,科学是要有科学的方法去证伪的。这是两者的不同。

中西医两者呢,不存在谁好谁不好,现在网上很多喷子会贬低一个而抬高另外一个,这些都不不对的。他们两者最终目的都是一样的,治好疾病。所以这里有一个词,殊途同归。只是各自方法不一样。

对于中医来说,强调“阴阳平衡”,这也是我们会在第一章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