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中医学基础脏腑课件.pptx
文件大小:6.18 MB
总页数:34 页
更新时间:2025-06-13
总字数:约6.9千字
文档摘要

中医学基础脏腑课件

汇报人:

2025-06-09

01

脏腑学说概述

02

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

03

六腑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

04

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

05

精、气、血、津液与脏腑的关系

06

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脏腑学说概述

CATALOGUE

01

以生理功能为核心的整体观分类体系

脏腑分类

脏腑协同维持气血津液代谢

气血运行

五脏藏精、六腑传化

藏象关系

脏属阴腑属阳

阴阳属性

通过经络构成表里配合关系

经络联系

生理病理相互影响

功能系统

五脏六腑

脏腑定义与特性

藏象功能系统

定义与基本概念

奇恒之腑

五脏功能解析

脏腑与情志

脏腑与季节气候

脏腑表里关系

六腑与传化

脏腑学说的研究内容

研究五脏的生理特性及病理表现,如心主神明、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肺主宣发肃降、肾主藏精等,揭示其在健康与疾病中的作用。

探讨六腑“传化物而不藏”的功能特点,如胃受纳腐熟水谷、小肠分清泌浊、大肠传导糟粕等,分析其与五脏的协同关系。

阐述五脏与六腑之间的表里配对(如心与小肠、肺与大肠),以及经络联系对病理传变的影响。

研究情志活动(喜、怒、忧、思、恐)对脏腑功能的调节作用,如“怒伤肝”“思伤脾”等情志致病机制。

分析五脏应五时(春肝、夏心、长夏脾、秋肺、冬肾)的理论,揭示自然环境变化对脏腑功能的影响。

脏腑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及养生各个环节,是辨证论治的基础依据。

理论核心地位

脏腑与十二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脏腑-经络”一体系统,解释体表-内脏相关性疾病(如肝经郁热见胁痛)。

通过脏腑辨证(如心脾两虚、肝郁脾虚等)明确疾病病位与性质,为中药组方(如归脾汤补益心脾)、针灸选穴(如太冲疏肝)提供理论支持。

01

03

02

脏腑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地位

基于脏腑特性提出养生原则,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调畅情志以护肝”等,体现“治未病”思想。

现代医学通过实验验证脏腑功能的部分科学内涵(如“肾主骨”与钙磷代谢的关系),推动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发展。

04

05

养生防病依据

指导临床实践

现代研究价值

与经络学说关联

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

CATALOGUE

02

主血脉

藏神志

开窍于舌

其华在面

与小肠相表里

心是血液循环的动力源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以濡养全身,若心气不足则易出现心悸、面色苍白、脉弱等血运无力的表现。

中医认为心主宰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临床常见心血虚者多梦易醒、心神不宁,痰火扰心则现谵妄躁狂等神志异常。

心的生理病理状态可通过舌象反映,如心火上炎可见舌尖红赤溃烂,心血瘀阻则舌现紫暗瘀斑。

面部色泽能反映心功能,心气旺盛者面色红润光泽,心阳暴脱则面色苍白晦暗。

心火下移小肠可致小便短赤涩痛,临床常用导赤散清心火利小便。

主疏泄

肝具有调畅气机、促进消化、调节情志的功能,肝气郁结可见胁胀嗳气,肝阳上亢则头痛眩晕。

藏血功能

肝贮藏和调节血液,肝血不足可致目涩夜盲、经少闭经,肝不藏血则见吐血衄血。

主筋其华在爪

肝血滋养筋脉指甲,肝阴不足易现肢体震颤、爪甲枯槁,小儿惊风多责之于肝风内动。

开窍于目

目疾多从肝论治,肝火上炎目赤肿痛,肝血虚则视物昏花。

与胆相表里

肝胆湿热共见口苦黄疸,临床常用茵陈蒿汤肝胆同治。

脾运化水谷精微与水湿,脾虚失运则食少腹胀、大便溏薄,水湿停聚成痰饮水肿。

主运化

脾虚者肌肉瘦削乏力,重症肌无力等病证多从健脾论治。

主肌肉四肢

脾气虚弱不能统血可致便血、崩漏等慢性出血,归脾汤是经典治疗方剂。

统摄血液

01

03

02

脾和则口能知五味,脾湿热可见口甜粘腻,脾气虚则口淡无味。

开窍于口

唇色苍白多属脾血虚,唇黄而燥为脾经湿热征象。

其华在唇

04

05

主气司呼吸

主皮毛

开窍于鼻

通调水道

主宣发肃降

肺主一身之气,肺气虚则气短声低,肺气壅滞见胸闷咳喘。

肺失宣降可致咳嗽喘息,风寒束肺多突发咳喘,痰热壅肺则咳吐黄稠痰。

肺为水之上源,肺气不宣易形成风水水肿,临床常用越婢加术汤治疗。

肺虚者卫外不固易感冒,肺热熏蒸可致皮肤疮疡,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为常用方。

鼻塞流涕多从肺论治,风寒袭肺则鼻流清涕,风热犯肺见黄浊鼻涕。

藏精主生殖

肾精亏虚可致发育迟缓、不孕不育,小儿五迟五软、成人早衰均与肾精不足相关。

01

主水液代谢

肾阳不足水液内停则现畏寒肢肿,济生肾气丸是温阳利水的代表方剂。

02

主纳气

肾不纳气见呼多吸少、动辄气喘,七味都气丸能补肾纳气平喘。

03

主骨生髓

肾虚则骨痿齿摇,髓海不足致头晕耳鸣,左归丸擅长填补肾精。

04

开窍于耳及二阴

肾虚耳鸣耳聋,肾气不固见遗尿滑精,肾阳不足则五更泄泻。

05

其华在发

发早白易脱多因肾精亏损,何首乌、黑芝麻等药物常入补肾乌发方剂。

06

六腑的生理功能与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