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乳腺炎症性疾病的护理.pptx
文件大小:15.46 MB
总页数:32 页
更新时间:2025-06-13
总字数:约4.55千字
文档摘要

202X主讲人:时间:乳腺炎症性疾病的护理

引言01临床表现与诊断04案例分析07乳腺炎症性疾病的分类02乳腺炎的护理原则05预防措施与健康教育08病因与发病机制03治疗方法06结论与展望09目录CONTENTS

Part01引言

0102合理的护理可缓解症状、促进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护理贯穿疾病全程,包括病情观察、心理支持、健康教育等多方面。乳腺炎症性疾病是乳腺组织的炎症,包括哺乳期乳腺炎、非哺乳期乳腺炎及其他类型,如乳腺结核、乳腺脓肿等。

哺乳期乳腺炎多由乳汁淤积和细菌感染引起,非哺乳期乳腺炎则病因复杂,可能涉及自身免疫反应等。定义与常见类型护理的重要性乳腺炎症性疾病的定义与重要性

为医护人员提供全面、系统的乳腺炎症性疾病护理知识,提升护理水平。

促进对乳腺炎症性疾病的认识和理解,推动相关护理研究的发展。课件目标使学习者掌握乳腺炎症性疾病的分类、病因、临床表现及护理原则。

培养学习者对乳腺炎症性疾病患者的护理能力,能够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学习目标课件目标与学习目标

Part02乳腺炎症性疾病的分类

细菌通过乳头破损或乳管侵入乳腺组织,引发急性炎症反应。

乳房红肿热痛明显,患者可出现高热、寒战等全身症状,腋窝淋巴结肿大。急性炎症型乳汁过多、排乳不畅或乳头问题导致乳汁淤积,为细菌繁殖提供条件。

患者乳房出现肿胀、疼痛,但皮肤无明显红肿,全身症状较轻。乳汁淤积型炎症进一步发展,局部组织坏死液化,形成脓肿。

脓肿可为单房性或多房性,浅表脓肿波动感明显,深部脓肿需穿刺确诊。乳腺脓肿哺乳期乳腺炎

乳腺导管扩张症/导管周围乳腺炎乳管阻塞、细菌感染及吸烟等因素可引发该病。

早期表现为乳头溢液、乳房胀痛,后期可出现乳房肿块、皮肤增厚等。肉芽肿性小叶乳腺炎可能与自身免疫、泌乳、激素水平等因素相关。

常见于育龄期女性,表现为乳房肿块、疼痛,部分患者有发热等全身症状。其他类型如浆细胞性乳腺炎,以导管扩张和浆细胞浸润为特征,可继发感染形成脓肿。

还包括一些少见的炎症性疾病,需结合临床表现和病理检查进行诊断。非哺乳期乳腺炎

Part03病因与发病机制

乳汁淤积乳头过小、内陷或乳汁过多排空不完全,导致乳汁在乳腺内积聚。

乳汁淤积不仅阻碍乳汁排出,还为细菌提供了良好的培养基,易引发感染。乳头损伤哺乳姿势不当、婴儿含乳方式错误或乳头受到外力摩擦等,可造成乳头皮肤破损。

细菌可从乳头破损处侵入乳腺组织,引发炎症。其他因素产后体质虚弱、免疫力下降,或乳房受到挤压、撞击等外伤,也易诱发乳腺炎。

非哺乳期乳腺炎的病因则更为复杂,可能涉及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030201乳腺炎的病因分析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少数情况下为溶血性链球菌等。

这些细菌可通过乳头皮肤破损或输乳管侵入乳腺实质,在乳汁淤积的环境中大量繁殖。常见致病菌乳头破损是细菌入侵的主要途径之一,婴儿口腔内的细菌也可通过乳头吸吮进入乳腺。

此外,细菌还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乳汁淤积部位,引发炎症。感染途径细菌侵入后,引发局部组织的炎症反应,导致血管扩张、渗出增加,出现红肿热痛等症状。

随着炎症的发展,组织可发生坏死、液化,形成脓肿。感染后的病理变化010203细菌感染的角色

免疫反应机体的免疫系统在乳腺炎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免疫细胞被激活参与炎症反应。

免疫反应的异常可能导致炎症的持续和加重,如在非哺乳期乳腺炎中,自身免疫反应可能是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炎症介质的作用炎症介质如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在炎症部位释放,促进炎症反应的进一步发展。

这些介质可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细胞趋化性增强,加剧局部组织的损伤和炎症表现。组织损伤与修复炎症过程中,乳腺组织受到损伤,机体启动修复机制。

但若炎症反复发作或修复过程异常,可能导致组织纤维化、瘢痕形成,影响乳腺功能。乳腺炎的发病机制

Part04临床表现与诊断

局部症状乳房红肿热痛是乳腺炎的典型局部表现,炎症部位皮肤发红、温度升高,触之疼痛明显。

患者可触及乳房内有硬结或肿块,肿块边界不清,随着病情发展,肿块可增大、变硬。其他症状乳头溢液也是乳腺炎可能出现的症状之一,溢液可为脓性、血性或浆液性。

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还可出现乳头内陷、乳房皮肤橘皮样改变等症状。患者常出现发热、寒战、乏力等全身症状,体温可高达39℃~40℃。

严重时可伴有头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部分患者腋窝淋巴结肿大、压痛。全身症状乳腺炎的典型症状

医生通过视诊观察乳房外观、皮肤颜色及乳头情况;触诊检查乳房内有无肿块、硬结,以及腋窝淋巴结是否肿大。

触诊时要注意肿块的大小、质地、边界、压痛等情况,为诊断提供依据。体格检查血常规检查可发现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提示体内有炎症感染。

脓液涂片、脓液培养及药敏试验有助于明确致病菌种类,为合理选用抗生素提供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