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5小学信息科技教学设计之第2课 互联网应用新特征.docx
文件大小:718.62 KB
总页数:4 页
更新时间:2025-06-14
总字数:约2.02千字
文档摘要

信息科技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第2课互联网应用新特征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道互联网应用的特征。

2.知道互联网应用的发展状况。

3.认识互联网应用带来的影响。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

理解三类互联网应用特征的变迁。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

从变迁中体会创新的目标、方法、意义及影响。

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

具备上网条件的信息科技实验室。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回顾之前所学互联网应用相关知识。

【教师活动1】同学们,老师计划暑期要自驾游喀什,从克拉玛依出发,请同学们帮助老师制定一份完整的旅游攻略,包含住宿、餐饮、旅游景点、各种费用等。

引导学生通过查询到的知识进行分类、总结、归纳,分析梳理互联网应用的特征。

【学生活动1】完成学习活动一,利用手机专业APP或者计算机搜索查询制作方案,或可以利用人工智能输入关键字给出旅游方案,总结互联网应用的特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制定方案的过程中,理解并体会互联网应用的特征,互联网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深刻的影响,为学习本节课做准备。

新知探究

一、我国互联网应用的发展状况

【教师活动2】组织学生完成学习活动二,引导学生归纳互联网应用的分类和带来的深远影响。

【学生活动2】学生小组合作,上网查找资料。我国网民的网络应用,可归纳为基础应用、商务应用、网络娱乐、公共服务等大类,具体可以细化为搜索引擎、即时通信、网络新闻、网络购物、网络音乐、网络视频、网络游戏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互联网应用的使用状况,以及这些应用给我们的社会、生活带来的改变和影响。

【教师活动3】组织学生完成学习活动三。

【学生活动3】学生小组合作,通过阅读2024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了解我国网民主要使用的互联网应用,并填写下表。

类别

应用

整体使用率

当前发展状况

基础应用

及时通信

网络搜索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我国网民使用互联网的现状,从而深刻理解我国是网络大国,引发学生对国家互联网建设成就的自豪感和荣誉感。

二、互联网应用特征的变迁

【教师活动4】通过播放PPT图片,通过图片的前后对比,引导学生说出:互联网应用的特征有哪些?互联网应用的三个创新变迁过程是什么?

(1)从文本到图文声像并茂

(2)从单一应用到应用融合

(3)从字符界面到图形化界面

()

()

()

【学生活动4】通过图片资料,了解互联网应用的特征以及三个创新变迁,体会创新的意义和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各

种应用完成了从文本向图文声像并茂的转变,促成这种转变的原因有很多,但都离不开技术的发展和创新。

【教师活动5】组织学生完成学习活动五,引导学生进一步梳理互联网应用特征。

互联网应用

内容形式

交互方式

功能特征

£文本为主

£图文声像并茂

£字符界面

£图形化界面

£单一应用

£应用融合

£文本为主

£图文声像并茂

£字符界面

£图形化界面

£单一应用

£应用融合

【学生活动5】学生小组讨论,阅读资料或借助搜索引擎,根据自己列出的互联网应用的内容,体验并梳理互联网应用的特征。

【设计意图】让学生使用互联网应用的过程中,从内容形式、交互方式和功能特征三个方面有意识地感受、提炼互联网应用的特征。

应用提升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我国互联网政务的发展状况,总结互联网政务带来的便利。

通过查阅关于青少年上网情况的调查报告,谈谈自己对上网成瘾的看法。

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知识、分享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梳理和总结,在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同时,对互联网应用有进一步的思考。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