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STEM教育在美育中的探讨
【摘要】STEM教育与美育跨界组合,对于培養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其创造美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STEM教育与顾家老宅的研学活动相结合,践行了素质教育的理念;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有着积极意义;同时在实践中,让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技能的能力。此次研学活动是根据建筑的跨学科特征进行的针对性设计,也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认知能力等,学生边玩边学,教师寓教于乐,学生既体会到中国传统建筑的精湛技艺,又感受到中国传统建筑巧妙绝伦的形式之美。
【关键词】STEM理念美育顾家老宅传统建筑
美无处不在,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精神的也有物质的。感受美、审美是一项重要能力。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公民,美育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审美能力关乎穿衣着装、个人谈吐,也关乎情趣、情操,更关乎国家软实力。美术(艺术)作为小学美育的重要载体,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STEM教育着眼于跨界,打破既有的学科界限,使科学教育、技术教育、艺术教育等有机融合。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STEM教育无疑对于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建筑是科技与艺术的结合,自然是美育的重要对象。建筑师与艺术家有着不解之缘,如米开朗琪罗主持建造了圣彼得大教堂,阎立本主持了大明宫的建设,文徵明设计了拙政园。中国传统建筑也是跨越科学、技术与艺术的存在。鉴于此,我们按照STEM教育理念,组织学生针对白蒲镇顾家老宅开展了一次研学活动。
一、顾家老宅建筑鉴赏
顾家老宅位于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白蒲镇。白蒲镇为江苏千年古镇,历史悠久,名人辈出。据史料记载,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至清咸丰五年(1855年)的四百多年间,白蒲镇先后出了进士39人、举人34人、廪生53人、议叙21人、应例67人。明末四公子之一冒辟疆、清代书法家郑板桥、著名诗人袁枚也先后造访古镇,并留下了传训和墨迹。白蒲镇明清民居建筑群位于古镇的秀才巷、市大街两侧,通扬运河西侧,有明清民居房屋40栋,142间。这些民居大部分保存完好,顾家老宅是其中的代表性建筑。下面我们对顾家老宅进行赏析。
(一)顾家老宅的布局赏析
中国古建筑一般是以院落为单位的,由不同功能的建筑围合成建筑组群。四合院虽然形式多样,但最基本的形式是由不同的建筑前后左右围合成院落。四合院是中国住宅的主要形式,皇宫其实也是一个放大的四合院,其影响绵延至今。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由于地域特征、气候、生活习俗、人口密度等方面的差异,不同地域的住宅有着较大差异,但基本保持了四合院的格局。
顾家大宅属于四合院民居。顾家老宅坐北朝南,两个院落呈东西组合。外院两进,门堂在整个院落的东南,东南为八卦中的巽位,在五行中为“风”,寓意出入平安、吉祥之意。门堂与藏书楼结合,三层四间,后为书斋,三间七檩,中间为天井。顾家老宅由两个院落单元组成,可以看出顾家当年是有一定的名望与财力的,但对于颇具财力的人家而言,他们往往不会满足于单个四合院,而是将老宅建成由多个院落前后或左右构成一个院落组群,但无论怎么组合,其内部还是保持院落式的格局,保持着方整规则的形态。
(二)顾家老宅建筑技术鉴赏
顾家老宅是典型的木结构建筑。中国古建筑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木结构,“墙倒屋不塌”,木结构牢固,经久耐用,有利于防御地震。房屋是否牢固主要取决于结构,现代钢筋混凝土建筑也不例外。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是符合力学原理的,这种结构体系由梁、枋、柱等卯合而成,既具有良好的平衡性,又具有一定的韧性。木结构不仅能支撑建筑自身重力,还能抵御突如其来的冲击力。当地震来袭时,木结构能有效地缓解这种冲击力。墙在这种结构体系中,只是起到空间隔断作用,即使墙倒了,木结构也依然完好。
顾家老宅内院有正屋三间,为穿斗式硬山顶建筑。穿斗式构架是一种精简版的木结构体系,沿房屋的进深方向按檩的分布对应竖立一排承重柱,每柱上架一檩,檩上布椽,屋面荷载不经过梁,直接由檩传至柱。相对而言,穿斗式结构比较经济实用。硬山顶是普通坡屋面建筑,屋顶较轻,有良好的防震性能,一般用于普通民居和大型建筑的附属建筑。硬山顶建筑的特点是两端山墙与屋面封闭相交,山面没有伸出的屋檐,山尖显露突出,木构架全部封包在墙体之内,结构简单,简约实用。
顾家老宅门窗多采用神奇的榫卯技术,榫卯是在两个木构件上所采用的一种凹凸结合的连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榫头);榫和卯一旦结合在一起,就释放出神奇而强大的力量。榫卯结构应用于房屋建筑后,虽然每个构件都比较单薄,但是整体上却能承受巨大的压力。这种结构不在于个体的强大,而是互相结合、互相支撑。榫卯是一项科学而实用的紧固技术,中国古建筑多为木结构,为榫卯技术的运用创造了条件,可以说中国古建筑与榫卯技术相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