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让古诗教学如虎添翼
【摘要】在古诗教学中,现代的多媒体技术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运用多媒体,就能让古诗教学化静为动,将文字、图片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运用多媒体,就能让古诗教学化虚为实,促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在古诗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能让教学如虎添翼。
【关键词】诗画交融声乐相合化虚为实网络延伸
古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其凝练的语言、深邃的寓意成为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古诗文字晦涩难懂,学生对古诗的解读存在一定的难度,诗人写作朝代与现代生活距离遥远导致学生难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就平时的教学而言,学生的古诗学习常常处于被动状态,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不是很高,且很难理解透彻文本。多媒体的运用让学生眼观、耳闻、善思、想象,对诗意、诗情有了更好的理解,也让古诗教学如虎添翼。
一、诗画交融,激发学习兴趣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這句话体现了兴趣的重要性,兴趣在学习上是非常重要的。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兴趣,就能产生学习的动力,这也是他们求知的源泉。古诗,以其简短的语言,向我们展现了丰富多彩的画面。“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说的就是古诗。多媒体的运用,将古诗中的意象动态化,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古诗中描绘的场景,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咏鹅》一诗中,“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一句通过颜色、动作、意象勾勒出正在水中嬉戏的一只大白鹅形象。教学时,笔者先让学生说说他们看到了一只怎样的鹅。大部分学生会说:“我看到了一只有着红色脚掌的大白鹅。”“我看到了一只正在水中拨水的大白鹅。”大部分学生只能说出眼睛看到的,很难感受到白鹅的情绪,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想象。于是笔者利用多媒体出示动态图,学生通过对大白鹅表情的观察深入理解,将白鹅戏水时的愉快情绪也清晰地表达出来了。为什么诗人能用短短几个字将大白鹅的形象展现在我们眼前?正是因为他对大白鹅的喜爱之情呀!学生有了情感的理解,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学得也就更扎实了。
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有一首古诗《画鸡》。教学时,如何向学生展现这只神气活现的大公鸡呢?根据聚焦动物形象的教学重点,笔者利用多媒体将书上的大公鸡放大,呈现在屏幕上,让学生细细观察。有了多媒体的帮助,公鸡的颜色、神态,学生一下子就能发现。“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这句诗一出示,学生立刻将古诗与图画联系起来了,再让学生模仿着走一走,学生们对古诗的理解就更加透彻了。
师:读准了字音、读准了节奏,你们仿佛看到了一只怎样的大公鸡?(看图)
生:我看到了一只很漂亮的大公鸡。
师:漂亮体现在哪里?
生1:鸡头上的红冠漂亮。
师:你能描述一下吗?
生1:头上的鸡冠是火红火红的。(教师利用多媒体放大大公鸡头上的红冠,让学生仔细观察,从而引导发现:不用裁)
(教师教学“裁”)
师:它还哪里漂亮?
生2:它浑身上下的羽毛都是白色的,像雪一样白。
师:是呀,你们喜欢它吗?
师:看!它向我们走过来了。(教师播放动态图,学生直观感受)请你来走一走。(学生模仿大公鸡走路)
师:它可真——神气呀!(齐读诗句)
二、声乐相合,提高学习能力
现代多媒体技术能突破时空的限制,通过形、声结合的方式,将抽象的语言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使学生能深刻理解词语,并且融入情境,体会语言文字的妙处。教学古诗时,笔者往往通过这些方法进行教学:①知诗人,解题意;②释词语,明诗意;③想意境,悟诗情;④拓展与积累。
传统的古诗教学形式过于单一,但是有了多媒体的加入,就能让学生在学习时掌握多种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比如《村居》教学。这首诗比较简单,并且没有声音描写。那么在第一部分理解题目意思的时候,学生就只能说道:诗人居住在乡村。居住在乡村能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呢?大部分学生远离乡村,除了能简单提到春天的景物外,对于农村的声音很陌生。
于是笔者在教学时,通过“春天声音”的导入,让学生听一听乡村春天的鸟鸣、泉水解冻的声音;听一听大公鸡的啼叫、黄牛耕地的劳作声……再让学生说一说乡村的春天,你能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感受到什么。通过讨论,学生纷纷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用流畅的语言表达出来了。至此,学生也明白了,学习不能停留于文字表面,还要通过收集材料、结合当时的情境去深入理解古诗。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习能力自然而然提高了。
一旦使用多媒体,就会让学生的思维瞬间打开,它能够直观地让学生理解故事的内容和情感,使学生真正地爱上古诗。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也能有效地锻炼吸收、储存、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在古诗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也能更好地提高效率,让学生享受到学习古诗的快乐。
三、化虚为实,展开合理想象
“没有想象的人生是苍白的人生,而没有想象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可见,想象是多么重要。而作为起步阶段的小学,拓展学生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