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腰颈椎联合手术患者术后护理.pptx
文件大小:5.58 MB
总页数:23 页
更新时间:2025-06-14
总字数:约2.22千字
文档摘要

腰颈椎联合手术患者术后护理;主要内容;相关知识;;·解剖;;护理原则与措施;;术后第1阶段的功能锻炼

术后6h内保持仰卧位于硬板床上,头枕小枕,使颈后伤口悬空,避免压迫伤口,

头两侧放沙袋固定,保持头颈中立位,避免左右摇晃或过度屈伸损伤脊髓。

保持胸腰臀处于同一直线,防扭曲(即从头到臀处于同一直线)。

进行四肢关节活主、被动练习和按摩,以患者自身的主动练习为主,从而有利缓解患者身体不适感。;针对患者的腰、颈联合手术的特点,指导患者进行髋、膝关节的活动(腰椎),

指导患者进行手指、肩、肘、腕部以及脚踝的屈伸训练(颈椎),并辅以四肢和手足的按摩,由远及近,这样同时可以有效促进血液循环和神经的恢复。

在锻炼过程中了解患者的感觉、运动及血运情况,为下一步的功能锻炼做好准备;第2阶段的功能锻炼

局部兼顾、循序渐进地恢复患者固有生理功能。练习强度以稍感劳累或肌肉酸痛为宜。

具体流程如下:

术后第1天开始加强床上各个关节与肢体的主动练习(除手术部位外)给予温水擦浴以促进腰背部及四肢的血运,减轻肌肉紧张与疲劳,使神经肌肉得到恢复的同时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

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于术后3~4d开始鼓励患者进行直腿抬高动作,以增加下肢肌力的恢复,为下床活动做准备;第3阶段的功能锻炼

在伤口引流拔出后(术后第8~10天)开始过渡到第3阶段的功能锻炼。

教会患者佩戴颈托与围腰,并指导患者平卧时先带好颈托与围腰

其次,讲解动作流程及节力事项,协助其侧卧、指导对侧手支撑,缓慢从床上坐起,注意在此过程中观察病情及询问有无晕眩,出虚汗等体位性低血压的症状,循序渐进,以保证患者安全。;第3阶段的功能锻炼

当适应坐姿时,再鼓励并帮助患者床边搀扶站立并注意防止摔倒,未诉不适,缓慢过渡至独立站立,根据患者身体情况可适当在病室内有人协助离床行走。

过程中要鼓励与安慰患者,打消患者的恐惧心理树立信心;

最后经过2~3d的上述锻炼过渡,由护理人员监督患者独立做起、站立并行走,指导患者锻炼四肢肌力强度,以不感劳累为宜;第3阶段的功能锻炼

针对颈椎术后,还要在进行行走锻炼的同时加强手指精细活动的功能锻炼,以保证患者今后的生活质量。

具体锻炼方式有:

术后第1天开始进行双手握拳伸直动作,拇指对应练习和分指练习外展内收等;

(术后第3天以后)可以辅助工具练习,如双手指夹纸张,单手手指夹纸张,手中揉转核桃,指间转笔等精细锻炼,

注意指导患者持之以恒的重要性,并鼓励监督患者完成锻炼;对于进行大手术的患者,对于术后的康复和生活质量都存在担心和焦虑,有时可能影响患者情绪而造成机体提抗力和代谢的下降。

首先护士充分倾听患者的倾诉并给予必要的心理安慰和完善术后各项治疗与操作的告知;

请进行相同手术并恢复良好的患者与其进行相关康复经验和心理感受的交流,

骨科患者下床是要克服极大的心理障碍,护理人员在进行协助指导时,通过语言、肢体和眼神的交流给予患者安慰与鼓励,直至患者可独立行走。;考虑到患者术后卧床时间相对较长,深静脉血栓发生几率相对较高,由此给予物理理疗、药物及功能锻炼三结合方式来预防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并取得良好效果。

物理理疗:运用TED弹力袜

手术当日患者双下肢穿戴TED弹力袜,以达到手术过程中预防血栓的作用,

术后指导患者持续穿戴至疾病康复(可独立完成日常活动);

术后第1天开始进行气压式血液循环驱动器的理疗,30min/次,qd,持续至患者佩戴护具独立行走。;2.药物:

术后第1天开始遵医嘱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如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qd,以预防血栓形成,持续时间由医生根据患者综合情况遵医嘱执行。

3.功能锻炼:

通过双下肢主被动活动,达到肌肉收缩挤压血液回流的目的,防止血液成分沉积形成血栓。经过以上的护理行为,患者出院前进行双下肢血管彩超均未发现血栓形成。;此类患者术后卧床时间较常规术后长,出现自行限制饮食,避免床上排便,而出现便秘的情况。

讲解术后规律进食对身体恢复的重要性,指导床上排便技巧,打消患者床上不能排便的顾虑,增强对护理人员的信心;

指导患者正确进食:

在排气前避免进食易胀气的食物(如鸡蛋,牛奶等),以易消化食物为主(半流食和软质饮食)利于胃肠蠕动恢复。

排气后回复正常饮食。不主张限制食量,以正常食量为主,可适当增加蛋白质的摄入,促进机体修复和增加提抗力。

鼓励多进食蔬菜水果等高纤维食物并多饮水,以减少便秘的发生;遵医嘱给予润肠剂或缓泻剂,必要时可给予灌肠;进行腰、颈椎联合手术的患者卧床时间相对长,且怕牵扯伤口而不能有效咳嗽,导致发生肺炎的情况较高。

加强心理护理,针对患者心理特征耐心解释手术治疗效果与术后肺部感染并发症的关系,使其正确认识疾病

综合病情适当增加营养,以增加抵抗力;

监测生命体征了解病情变化;保证病室通风与保暖,完善晨晚间护理与消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