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传染性胃肠炎症状及构建综合性防控措施的探讨
近年来,我国生猪养殖业不断向着集约化、规模化方向转变,养殖规模逐渐扩大,扩传染性疾病的发生流行率呈现逐渐增高的态势,疾病的种类不断增多,并且经常出现继发感染或者混合感染的现象,给疾病的诊断防控工作带来了很大难题。传染性胃肠炎作为生猪养殖领域比较常见的一类病毒性疾病,一旦在猪舍当中出现个别患病猪,就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或者污染周边生态环境,实现病毒的快速传播蔓延,发病猪的数量显著增多,并且会造成严重的死亡。再加上该种疾病目前没有针对性的治疗药物,所以要将预防为主的理念融入到生猪养殖的各个环节,构建综合性的防控措施,确保早发现早处理。本文主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探讨了传染性肠胃炎的症状和预防措施,希望对广大同行有所帮助。
一、病原学
猪传染性胃肠炎(TransmissibleGastroenteritisofSwine,TGE)是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ransmissibleGastroenteritisVirus,TGEV)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消化道传染病,TGEV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病毒粒子呈球形、椭圆形和多边形,直径约为80~120nm,外有双层脂质囊膜,膜上覆盖有花瓣样突起,病毒的遗传物质为单股RNA,分子量为6.810道尔顿,完整的TGE病毒在蔗糖的浮密度为1.19~1.218g/mL。从结构蛋白来看病毒粒子由3种主要结构蛋白构成,分别是磷蛋白(N,即核蛋白),主要包裹着基因组RNA;膜结合蛋白(M或E1),主要包埋在脂质囊膜中;糖蛋白(S或E2),形成病毒的突起。TGEV对酸、碱、氧化剂和消毒剂具有一定的抵抗力,在pH值2~10的范围内,病毒在无菌水中可稳定存活至少30d,在4℃下病毒可存活数周至数月,而在-20℃下可长期保存。
二、流行特点
猪传染性胃肠炎能够在任何年龄任何品种的猪群当中传播,同时猫科类动物和犬科类动物也会携带病毒成为重要的病原。在养殖场当中,如果有大量的猫科动物或者犬科动物活动,通过直接接触或者间接污染造成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的快速传播蔓延。该种病毒的储存宿主主要有4种,一种是亚临床症状的生猪养殖场新生仔猪或者育肥猪。在养殖管理过程中一旦条件适宜,就会在猪群当中爆发流行,另一种是在猫、狗、野鸟以及蚊虫等有害生物当中储存,能够通过机械性的传播媒介向外传播病毒。还有一种就是养殖场的患病猪和带毒猪。他们的分泌物、排出的腹泻物和母乳当中都会携带有大量的病毒,通过与健康猪直接接触,或者污染周边生态环境,能够实现消化道传播。最后一种就是病死猪的尸体,病死猪经过屠宰之后,血液废弃物当中仍然夹杂有大量的病毒,可以传播给健康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在养殖场当中会呈现出三种流行模式,当病毒入侵易感猪群之后会迅速向着整个猪群快速传播蔓延,任何年龄品种的猪群都可以受到感染,尤其是在寒冷的冬春季节大多呈现典型临床症状。对于发生过该种疾病的养殖场大多呈现地方性流行,当有新的仔猪引入养殖场,虽然猪能够获得一定的母原抗体抵御外来野毒株的入侵,但是野毒株的毒性强,当仔猪的身体衰弱之后就会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并造成该种疾病在养殖场中长时间地存在。还有一种是在免疫的猪场当中周期性的传播流行,一般在第一次发病间隔一段时间之后会再次进入到发病高峰期。
三、临床症状
兽医临床上传染性胃肠炎主要会造成哺乳阶段的仔猪发病,发病较为突然。患病猪先是出现不明原因的呕吐现象,呕吐物当中经常夹杂有没有消化的乳块。腹泻症状出现之前,患病猪的体温升高到39℃,最高达到40℃,随后突然出现腹泻,腹泻之后,患病猪的体温下降到正常排出的腹泻物,呈现水样黄色或者灰黄色,在粪便当中能够看到没有消化的乳块。随着病情的加重发生患病猪,会存在明显的脱水现象,口渴难耐,停止采食,饮水量显著增多,大约在发病2~6d之后,猪舍当中会陆续出现病死病例。通常一周年以内的新生仔猪具有很高的致死率,有时能够达到90%以上。随着猪年龄的逐渐增加,即便是能够出现临床症状也不会出现严重的死亡。育成猪、成年猪感染该种疾病之后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腹泻,几天之后就能够恢复健康,很少引发死亡。
四、病理变化
通过对病死的猪群进行解剖处理,可以发现大多数表现出相似或者相同的病理特征。解剖可以发现病变位置主要集中在胃肠道当中,胃内部充满了很多没有消化的乳块,具有特殊的酸臭气味,胃底黏膜都会存在点状出血条状出血,小肠壁严重扩张,呈现半透明状,内容物呈现液体状的黄绿色或者灰白色。另外仔猪的肠道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扩张现象,内部存在少量的气泡,有的仔猪胃黏膜会出现轻微的充血出血,空肠绒毛严重萎缩,大量上皮细胞脱落甚至坏死。
五、诊断
1、实验室诊断
①胶体金检测法
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技术(胶体针)是一种快速、简便的检测方法,可用于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的检测在检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