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经验分析牛羊常见疾病的诊断及预防和针对性治疗措施
近些年,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向前发展和大众的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对生活品质的要求日益严格,尤其是对各类畜禽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在这一背景下急需畜牧养殖行业作出调整,积极发展现代化畜牧养殖业转变传统养殖模式。牛羊养殖业是新疆建设兵团的支柱性产业和主导产业,在当地的产业结构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目前,建设兵团畜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逐渐加大,牛羊养殖规模显著扩张养殖数量也在不断增加,通过发展规模化牛羊养殖为养殖户带来了更高的经济收益,与此同时也受到了很多传染性疾病的威胁。在牛羊养殖管理期间,除了要扩大养殖规模之外,还需要将关注重点放在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通过构建针对性的治疗措施,降低传染性疾病的发生流行率,确保养殖安全。本文主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首先探讨了牛羊常见疾病的诊断,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希望对更好地降低疾病的发生流行率,保证牛羊养殖安全有一定借鉴。
一、牛羊常见疾病的诊断
1、牛羊大肠杆菌病的诊断
①牛羊大肠杆菌病的病原学
大肠杆菌广泛存在于动物和人类的肠道中,既有有益的菌株,也有致病性的菌株。该种细菌的血清型多样,根据菌体抗原(O抗原)和鞭毛抗原(H抗原)的不同,可分为不同的血清型,一些致病性的大肠杆菌血清型会引起牛羊大肠杆菌病,如0157、H7、026、085等。病原环境适应性强,可以在多种环境中存活和繁殖。在自然界中,大肠杆菌广泛存在于土壤、水源、植物表面等环境中。牛羊养殖中大肠杆菌可通过饲料、饮水、空气等途径传播,并能在牛羊的肠道中存活和繁殖。大肠杆菌具有一定的理化特征,如菌落形态、染色性、生化反应等。在一般条件下,大肠杆菌在琼脂平板培养基上生长迅速,菌落呈圆形、光滑、半透明或微透明,多数菌株可发酵乳糖、葡萄糖等碳水化合物,产酸产气,在伊红美蓝琼脂平板上,大肠杆菌的菌落呈黑色。
②牛羊大肠杆菌病的流行特点
牛羊大肠杆菌病可感染各种年龄和品种的牛和羊,但以幼龄动物和抵抗力较弱的动物更容易感染,病原可通过饲料、饮水、空气等途径传播,也可通过直接接触、飞沫传播等途径传播,在养殖场中,病原菌可在肠道内长期存活和繁殖,并通过粪便排出体外,形成污染源。从流行季节来看大肠杆菌病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春、夏季为高发期,此时期气候温暖潮湿,有利于病原菌的繁殖和传播。在很多养殖场当中大肠杆菌病的感染程度与动物的饲养管理、环境卫生、免疫力等因素密切相关,饲养条件差、卫生条件差、免疫力低的动物感染率较高。同时养殖场中牛羊大肠杆菌病在全球范围内均有发生,不同地区的流行率和菌株类型可能存在差异。
③牛羊大肠杆菌病的临床症状
牛羊大肠杆菌病的潜伏期为数天至数周,在此期间,动物可能无明显症状,但已感染病原菌。发病之后牛羊体温升高,可能达到40~41℃,精神不振、不愿活动、反应迟钝。患病牛羊食欲下降,可能出现食欲废绝。有个别牛羊还会出现腹泻,粪便呈黄色、灰色或绿色,有时带有血丝和气泡,腹痛症状,表现为弓背、呻吟。由于腹泻、食欲减退等原因,可能出现脱水症状。发表一段时间之后因食欲减退、营养不良等原因,可能出现消瘦症状。严重病例的病牛羊可能在短时间内死亡,死亡原因通常为脱水、营养不良、并发感染等。
④牛羊大肠杆菌病的病理变化
牛羊大肠杆菌病的病变主要发生在胃肠道,如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肠黏膜充血、水肿,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肠内容物呈黄色或灰色,有时带有血丝和气泡。肝脏充血、肿大,肝细胞发生变性、坏死,部分病例可见肝脓肿、肝硬化等病变。脾脏充血、肿大,白细胞浸润,部分病例可见脾脓肿、脾梗死等病变。另外,大肠杆菌病还可能引起其他器官的病变,如肺炎、肾炎、心肌炎等。
2、牛羊肝片吸虫病的诊断
①牛羊肝片吸虫病的生活史
牛羊肝片吸虫病是由片形科、片形属的肝片形吸虫和大片形吸虫寄生于牛羊等反刍兽肝脏胆管中引起的疾病,又称为肝蛭病。肝片形吸虫成虫为扁平、叶片状的寄生虫,颜色呈淡黄褐色,背面稍隆起,腹面扁平,虫体大小约为20~30mm长,宽10~15mm。虫卵呈椭圆形,大小约为10~15μm×6~8μm,卵壳薄,无色透明。肝片形吸虫的中间宿主为椎实螺类,在我国已证实的有截口土蜗、小土蜗、耳萝卜螺及斯氏萝卜螺。寄生虫的生活史包括胞蚴1~2代和雷蚴1~3代,尾蚴自螺体逸出后在水草等水生植物上形成囊蚴。囊蚴被终宿主食入后,在肠中脱囊的后尾蚴穿过肠壁,经腹腔侵入肝脏而转入胆管。在移行过程中,部分童虫可停留在各种脏器如肺、脑、眼眶、皮下等处异位寄生,造成损害。自感染囊蚴至成虫产卵最短需10~11周,成虫每天可产卵约20000个,在绵羊体内寄生的最长纪录为11年,在人体可达12~13年。
②牛羊肝片吸虫病的流行特点
从牛羊肝片吸虫病的地域分布来看该种疾病在我国各地区均有发生,尤其是在雨季和水灾区域,病情更为严重,疾病